首页

中医炁针创始人刘国轩:大医精诚话“针经”

点击:2172时间:2018-11-21 17:35:22

     刘煌叔

    2017年12月28日,北京,热烈隆重的中医针灸“炁针门”拜师大典,全国各地37名医者执弟子礼甚恭,从师之志甚坚;几十年从医心血结晶的《御寒金鉴》问世:本来双喜临门,作为中医炁针技法创始人、北京国医圣轩中医研究院院长刘国轩一直也是满面春风,但站在台上致辞,回顾几十年从医的无悔生涯,话题转到家人身上,刘院长却一时感慨,面露愧疚之色,有点儿说不出话来了。
     无论是父母还是妻子儿女,一心扑在钻研医学和病人身上,刘院长深感几十年来欠家人太多太多,夫人曾经抱怨过自己“哪怕把对于中医和患者的爱分给她一点点”,说着,刘国轩突然说不下去了,他在台上转了一圈,欲言又止,努力不想让泪水流出来,只好再转了一圈,“我就是一个痴呆啊”,此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院长的哽咽,给所在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大医精诚”就是这样炼成的----求医是一种无悔的生涯,只能是这种“如痴似呆”的努力与境界,才能取得“真经”。
     现在的刘国轩,不再满足于一根银针走天下,他要努力打造最具价值和责任担当的中医绝技传承平台,通过传道授业,把中医炁针疗法发扬光大。
 1.jpg
     首创炁针,成就侠之大者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刘国轩个头不高,长相敦实,一张国字脸,两道朝天眉,中气十足,走路呼呼生风,一股侠者之气。
     说到侠,刘国轩的早年经历与许多金庸小说的“少侠”类主人公颇为相似,生于医儒世家,是“刘氏中医”第五代传人,彭城堂是家里的祖传字号。从13岁就开始随父学医,16岁高中毕业后,开始和父亲一块问道中医,逐渐精通了传统中医、针灸、刮痧、灯草灸等经典医术。由于家族和道界渊源,刘国轩少年时期还有机会,求道于七十二洞天福地的金精洞三清宫主持李炎道长。
     不过,刘国轩还是一个“有才”的侠客。“彭城堂”几个字是他自己题写的,但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专门练习过书法,只是长年用毛笔写医案,平时没有事情或者没有感觉的时候,就写几笔字。不仅如此,他还是古文大家,《御寒金鉴》的前言即用文言文写成,炁针门之歌《青囊颂》的歌词就是他有感而发,上及天文,下及人文,内涵丰富,谱曲后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他还喜欢弹古筝,小时做过笛子。
 
 2.jpg
     炁针是刘国轩的首创,成为大侠、开宗立派的标志。
     “炁”字同“气”,所谓气针其实并不神秘,明代针灸圣手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即有关于“针刺得气”的表述,清代针灸大家黄石屏则强调针灸“必须精少林拳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向精气神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有不可思议之妙”。
     刘国轩从小耳濡目染,非常注重古代医籍经典著作的学习,尤其重视《金匮》、《内经》、《针灸大成》、《伤寒》,金元四大医家以及清朝叶、徐、薛等名医的经典著作。
      早年,刘国轩从医的时候自己常常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下功夫学习,深入思考为何达不到古书上所说的效果?仔细研究《针灸大成》,包括黄石屏等前代医者精要,从“气”入手,通过经络传达,打通九窍,终于发现了“针经”。
      炁针的第一个医案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位19岁的年轻小伙子,得了怪病,如同植物人一样,全身乏力,无法动弹,甚至没法发声。中医、西医全看遍,就是查不到病因,更别提除病根了。
     小伙子父母走投无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刘国轩。
      刘国轩一针扎下去,运气发功,丹田之气流转,5分钟后,小伙子开口说话了。一个多月连续诊治之后,小伙子能够骑摩托车了,其父亲感激不尽,说是刘国轩让他全家“咸鱼返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刘国轩一直在摸索、完善炁针疗法。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炁针属于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是刘国轩融合了中医古方、道家医学、针灸、人体组织结构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经过融会贯通,形成的一整套疗法。
 3.jpg
     炁针的手法,表面是针,实则是气。
     任何生命体都有灵性与气场,尤其是人。气在刘国轩看来,来自于宇宙,每个人与生俱有,但是常人不能发掘自身能量和潜能,这就需要练气。针灸中的针与气,即通过拇指与食指的配合,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实现阴阳组合,以针为介,导人体内,链接即出针。“信息载体出了故障,失去正常功能后会发出信号,信号既能传给自己,也能传给医生”。
     炁针能够治疗几百种疾病,一个明显的优点是取穴少。不少疾患,往往一针而愈。而且,刘国轩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不断总结,发现了一些针对性强的穴位,如丰坵穴之于乳腺类疾病,癌根穴之于各类癌症,坤宫、隐曲之于男女生殖系统疾病,效果明显。还有一个特点,用刘国轩自己的说来总结,就是离穴不离经(络),在他针下的孔最、劳宫,与传统穴位点不同。
     可以说,正是因为融合了传统中医、现代医学、道家医学、解剖学等多个学科,炁针才能行之有效,成为许多疑难杂症的克星。在拜师大典上,一位来自陕西的面瘫患者,多年求治无效,在一次义诊活动上遇到刘国轩,一针下去,五官复位。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刘国轩的行医经历上缕见不鲜。
     依靠几根银针,一股真气,满腔医道,刘国轩从医四十多年,患者涉及全国各民族群众和海外侨胞,接诊40余万人次,义诊更是走遍神州大地。
     在临床治疗中,炁针疗法在糖尿病、肿瘤、痛风、顽固性风湿、类风湿、半身不遂、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对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心肺疾病,脾胃疾病,肾脏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头颈肩背腰腿痛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方面,效果显著。
     这个发源于江湖民间的炁针疗法,也逐渐得到了权威部门的点赞、认可,针疗法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高新适应技术推广项目”。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编《国医年鉴》,被评为“仲景·国医大师”和“中医世家”殊荣。2016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技术应用”成果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奖”,并纳入“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拜师大会上,国医针灸界泰斗级人物,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老先生一方面共同见证了拜师仪式,一方面对于炁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从客观效果、可持续性、无伤害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的论述。
 4.jpg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
     说到拜师大典,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拜师礼,刘国轩和弟子们都非常重视。弟子们恭敬地献上“束修”(礼物),刘国轩收下后,回馈以首发的著作《御寒金鉴》。
     《御寒金鉴》是刘国轩长期临床经验的汇总,专门针对三阴虚寒。强调“诸事不顺,皆因于寒”的病机学说。在刘院长看来,寒是很多病症的原因,包括肿瘤、糖尿病等恶性疾病,都与三阴虚寒病机学说有关。即使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方子都兼顾脾胃。其中,“培土温补汤”,通过随证增损,能够有效治疗超过300种病症。可谓把一个处方运用自如且用到极致。而且,通过刘国轩的长期细致工作,建立了许多组方,形成矩阵,如散寒,清热,都分列多味药,做了很多规范化工作,使得弟子们既能够很快掌握要领,又可以根据自己的从医体会辩症施治,而不是完全按照师傅方法照方抓药。
      本来,刘国轩并没有收徒计划。过去有家传的人,往往第一选择是从子女中选择人进行传承,现在许多国医大师多以子女作为学术传承人。但有一次,随身电脑丢失,里面记录了许多刘院长的从医心得,这反而让他想开了。
    从医三十年多,随着炁针疗法的逐渐成熟,中医越来越被社会接受,但有志于中医的人越来越少,刘国轩要努力打造最具价值和责任担当的中医技能传承平台,把炁针发扬光大。
     内蒙古的赵先生,虽然有十多年中医经验,但是面对许多看不好的患者,他心里总是很不踏实。找到刘院长后,刘院长问他,你一天能看多少病人,回答是20多个;再问你一天能够看好多少病人,赵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自己感觉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刘院长告诉他,看好的才是真大夫。
     赵先生的拜师申请中,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做“明白医生”而不是名医的愿意。在授课的一天时间,刘院长三番五次请他回答问题,直到晚上终于认可了他的诚意。随后,赵先生跟随刘院长到大连,山西榆林等地三次义诊,感觉解释清楚了过去许多临床困惑。看到现场80%左右的病人有效,腰颈疼往往收到一针下去,立竿见影的效果,赵先生感觉很大震憾。
弟子泰颂,不仅有家传,自己也有二十年的中医诊所经验。学习之后感谢收获巨大。感觉自己以前七天诊治的效果不如现在一天,学习后门诊量明显增多,开始有病人愿意等两三个小时就诊,这是让她感觉非常自豪的事情。像眼睛干涩等现以前都不能接诊,现在只消三次针疗。她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就是,以前的东西全部忘掉。
 “哪怕你是一张白纸,基本上一年多,就可以掌握基本方法了。”
     在中医在线的网站上,刘国轩放出了讲课视频,前来听课的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
     还有位徒弟,原本是干酒店管理的,后来和妻子一块开了家按摩院,但是因为夫妻二人不掌握任何医学知识,按摩院没有竞争力,客人寥寥,一年下来,亏损40多万,血本无归。
     后来他找到了刘国轩,开始学习炁针疗法,从去年4月开始,学习了一年多,成了当地的小名医,生意也见了起色。
     每天晚上,微信群里,都是刘院长与学生交流白天的收获与困惑的时间。弟子们的困惑报告给刘院长,会得到完整详细的解决方案,从辩证,到病情的相关变化发展,如何用药用针,让弟子们举一反三,心中有数。尽管晚上一堂课往往到深夜12点左右,但是学习的人仍然热情不减。
 
     曾经,刘国轩接诊过一位严重的髋关节炎症患者,弟子们围观的比较多,患者的儿子也挤进来,不小心把挂在墙上的一把名琴损坏了,说实在的,刘国轩的心里阴影面积真的很大,但是,他知道患者没有补偿能力,首先是认真地给患者进行了治疗,不仅没有收诊疗费用,还对患者及家属说,“琴的事情你们不要管了”。几个月后,患者带着小米,五粮液,还有一万元的现金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疗效非常好,患者心中没忘记刘国轩,专程登门道谢来了。这件事情让刘国轩很感欣慰,他认为这是“人生最美丽的补偿”。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刘国轩与患者的关系上发生过多起。患者的幸福,才是对于大医精诚者最美丽的人生补偿。而拜师大典上表演“我爱你中国”的刘国轩夫人,歌辞如果改成“我爱你中医”则最为贴切。当然,这首歌的歌辞最好由刘国轩先生来写。
 5.jpg
    附件1“炁“与中医
    学中医就是要懂得炁的真实性存在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是“炁”,无论中医中药、文学诗歌、建筑风水、五音旋律,服饰礼仪等等都以“炁”为根据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所以不知“炁”根本就不可能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中医师不知“炁”如何能够读懂中医古籍?通晓中医治疗技术?又如何望、闻、问、切?不懂炁,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阴阳、五行。看古版的《黄帝内经》“炁”字曾出现过3000多次,若不懂“炁”又怎么明白“恬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含义?不懂炁,精炁神怎么谈?又怎么练武术、太极?又怎么吐纳导引? 
附件2
刘国轩简历
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
刘氏中医第五代传人
中医炁针创始人
北京彭城堂医院院长
北京国医圣轩中医研究院院长
标签: 品牌动态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