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套扎后提肛 痔套扎器在混合痔手术中上提肛垫的效果
李银辉+漆婵
[摘要] 意图 调查和点评痔套扎器在混合痔手术中上提肛垫的作用。 办法 184例契合混合痔确诊规范的患者均系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门诊医治的病例,将其按就诊次序半随机分红调查组94例、对照组90例。调查组选用主动套扎器痔套扎术(RPH)联合外剥内扎(M-M)术医治,对照组选用M-M术医治。调查两组的作用及术后并发症状况。 成果 调查组的有用率为98.94%,高于对照组的94.44%(P<0.05)。调查组手术当天,第1、5天的苦楚、出血、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 定论 痔套扎术联合M-M术医治混合痔不仅能进步临床作用,并且有上提肛垫的作用,术后并发症发作率显着下降,进步了医治的彻底性,患者苦楚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痔套扎器;混合痔;上提肛垫
[中图分类号] R65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066-03
混合痔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其发病率占80.6%[1-2],一般行混合痔外剥内扎(Milligan-Morgan,M-M)术。传统的M-M法痔切除术因其无肛垫的上提作用,术后肛垫损害大,简单呈现术后苦楚、出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3-4]。本研讨选用痔套扎器在混合痔手术中的上提肛垫防止术后一系列并发症,获得杰出作用。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184例契合规范的混合痔患者均系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门诊医治的病例。男113例,女71例,年纪45~67(55.93±8.64)岁。按就诊次序半随机分红调查组(上提肛垫组)94例,男58例,女36例,年纪(55.67±8.24)岁,均匀病程5.4年。对照组(无上提肛垫组)90例,男55例,女35例,年纪(56.59±9.72)岁,均匀病程5.2年。两组的年纪、病程、临床症状、体征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当选规范
一切患者契合混合痔确诊规范[5]:①便血、肛门部肿块,伴肛门坠胀、异物、苦楚感;②部分有分泌物,并有瘙痒感;③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可见肿物(齿线下亦可为赘皮);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扫除规范
①Ⅰ期内痔患者;②伴肛门直肠肿瘤者;③糖尿病、高血压、孕妈妈、晚期肝硬化患者;④手术忌讳患者。
1.4 办法
1.4.1 术前预备 术前惯例实验室、心电图查看,皮肤、肠道预备。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
1.4.2 对照组 选用M-M术,术前备皮,惯例术肠道预备。患者取侧卧位,麻醉成功后惯例消毒,恰当扩肛,暴露出悉数痔核,梭形切开痔核基底部,两切断间保存0.5 cm以上皮桥,钳夹内痔核,结扎并切除痔核。创面如有出血行电凝止血。
1.4.3 调查组 调查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主动套扎器痔套扎术(RPH)进行医治,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惯例术野消毒铺巾,探查痔核方位,将涂有石蜡油的喇叭形肛门镜缓慢轻柔地放入肛门,显露齿线和内痔,将主动痔疮套扎器与负压招引体系相接,在负压抽吸下将安排吸入枪管内,当负压值抵达0.08~0.10 MPa时,滚动开关,将套扎胶圈开释套扎方针安排,当负压值到达-0.08~-0.1 MPa时,旋转触发线以开释胶圈,然后松开负压口,开释被套扎的安排,一般一次套扎不超越4个部位。假如外痔较大需行外痔剥除,切断引流减压,手术时刻为15~25 min,放射状皱纹呈现,此刻肛门已上提。
1.5 调查目标及鉴定规范
并发症评分:手术当天,术后第1、5天的苦楚、出血、水肿评分。苦楚评分:0分(无苦楚);1分(轻度苦楚,无需用止痛药);2分(中度苦楚,用一般的止痛药);3分(重度苦楚,需用强镇痛剂)。出血评分:0分(排便时无血);1分(手纸染血);2分(滴血);3分(喷发状出血)。水肿评分:0分(无水肿);1分(轻度拱起、有皮纹);2分(中度拱起、皮纹含糊);3分(重度拱起皮纹消失、发亮)。
1.6 作用断定规范[6]
康复:症状、体征消失,创伤彻底愈合,无并发症发作;好转:创伤愈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进;无效:症状、体征无改进,或症状体征有所改进,但创伤不彻底愈合。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选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材料选用t查验,计数材料选用χ2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含义。
2 成果
2.1 两组作用的比较
调查组康复 85例,好转8例,无效1例,有用率为98.94%;对照组治康复7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有用率为94.44%,两组的有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χ2=6.16,P<0.05)。
2.2 两组手术当天,术后第1、5天苦楚、出血、水肿评分的比较及其他并发症状况
调查组手术当天,第1、5天的苦楚、出血、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表1)。两组均未呈现继发性大出血、感染和肛门狭隘等并发症,且两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用正常。
3 评论
痔病是最为常见的直肠肛管良性疾病,1975年Thomson初次提出“痔是人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有一唇状肉赘[或称肛垫(anal cushions)]”,在肛垫下移并伴出血、脱垂、苦楚、嵌顿等症状时,痔病发作[7]。依照这一学说,对痔病的医治由曩昔的以消除痔块,改为消除症状作为医治的首要手法。医治遵从祛除痔病病灶、消除症状、免除苦楚的准则,并尽可能维护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用,复位现已下移的肛垫,以防止后遗症发作[8]。到目前为止,外科手术是医治痔病作用最好的办法[9-10]。
痔套扎器是在传统胶骗局扎器技能的基础上改进研发的一种新东西[11],其原理是经过套扎器的主动套扎去除内痔安排及松懈过多的痔上黏膜,并经过规则的负压,套扎适合的安排,防止钳夹结扎因钳夹深度挑选不妥形成的肌肉损害的弊端。该法凭借瘢痕缩短的原理,将肛垫上提并固定在较高方位,到达解剖“复位下移肛垫”的意图。一起使用胶圈的弹性绞勒阻断内痔的血供,然后消除痔出血和脱垂的症状,对各期内痔和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均有较好的医治作用。
传统外剥内扎(M-M)术是依据静脉曲张学说创立的,到目前为止该法仍被认为是医治痔最经典的 术式之一[12],但存在术后并发症较多,如苦楚剧烈且继续时刻长,部分血液、淋巴液回流妨碍,创伤易水肿,创面愈合缓慢和易复发[13-14]。
本研讨成果显现,调查组的有用率为98.94%,高于对照组的94.44%(P<0.05);两组均未呈现继发性大出血、感染和肛门狭隘等并发症,且两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用正常,而调查组手术当天,第1、5天的苦楚、出血、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阐明痔套扎术联合M-M术医治混合痔不仅能进步临床作用,并且有上提肛垫的作用,术后并发症发作率显着下降。套扎与手术一次完结,进步了混合痔医治的彻底性,且患者苦楚小,易承受,住院时刻也不延伸;远期作用也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痔套扎术联合M-M术医治混合痔病是一种安全有用的办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Nisar PJ,Scholefield JH.Managing haemorrhoids[J].BMJ,2003,327(7419):847-851.
[2] Lehur PA,Pierres C,Dert C,et al.Haemorrhoids: 21st-century management[J].Colorectal Dis,2013,15(4):501.
[3] 房栩丞.主动痔套扎术(RPH)医治混合痔的临床研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227-230.
[4] 尹英斌 张诗仪.主动痔疮套扎术(RPH)医治轻中度痔疮的作用调查[J].今世医学,2014,20(10):71-72.
[5] 耿桂飞,王绍臣,刘伟,等.RPH串联套扎和M-M办法医治环状脱垂性混合痔的对照研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858-859,908.
[6] 易佳敏,胡响当.RPH结合剪口结扎术医治混合痔100例临床调查[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47-48.
[7]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公民卫生出版社,2003:529.
[8] 张东铭.痔的现代概念[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4(1):58-60.
[9] Bikhchandani J,Agarwal PN,Kant R,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the early and mid-term results of stapled versus open hemorrhoidectomy[J].Am J Surg,2005, 189(1):56-60.
[10] Nisar PJ,Acheson AG,Neal KR,et al.Stapled hemorho-idopex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Dis Colon Rectum,2004,47(11):1837-1845.
[11] 岑建群.RPH合作传统外剥内扎法医治混合痔的领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6):396-398.
[12] 李春雨.有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能出版社,2005:112.
[13] 胡丰良,冯伟峰,陈丹.悬吊式外剥内扎术与 Milligan-Morgan 术医治混合痔的比照研讨[J].有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59-2560.
[14] 姚武.PPH术与外剥内扎术医治环状混合痔的作用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72-173.
(收稿日期:2014-09-21 本文修改: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