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椎动脉颈椎病自我恢复:按摩医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点击:0时间:2018-12-03 13:23:56

丁勇

[摘要] 意图 研讨按摩医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办法 挑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讨目标,给予按摩医治,比较医治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迹的差异。成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医治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显着低于医治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含义(均P<0.05),医治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迹与医治前无显着差异(均P>0.05)。定论 按摩医治可显着改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具有显着的临床医治价值。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按摩

[中图分类号] R244.1;R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114-0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椎-基底动脉体系供血缺少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发作灌注缺少有关,发病要素包含机械性和动力性要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影响或压榨等[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反常有关,现在发现的血流动力学反常包含全血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等[2]。椎动脉型颈椎病易经非手术疗法治好或好转,医治办法包含中医的按摩按摩,但现在在按摩对其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面相关研讨较少[3]。本研讨选用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医治前后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动,评论按摩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办法

1.1 临床材料

研讨目标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依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印象学查看等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契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修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确诊规范,排除非椎动脉型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无法合作者和肿瘤患者。本组研讨中共归入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讨目标,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纪30~80岁,均匀(44.5±10.8)岁。

1.2按摩办法

按摩办法参阅曹仁发的《中医按摩学》中按摩办法[4],患者取座位,医治时办法柔软,给予适度的强度和力度。由颈后自上而下至肩胛区对患者先做外表按摩,然后用双手搓颈部及肩胛部并叩击,拇指点按风池、百会、肩井、天宗、翳风等穴道,及点按头部各经穴道,双手向上牵引数次。每次按摩20 min左右,1次/3 d,阶段4周。

1.3 检测目标及办法

本组研讨目标医治前及医治后均取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目标,包含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等。

1.4 统计学剖析

选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剖析。计量材料选用(x±s)标明。医治前后调查目标比较选用t查验。查验水准取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2 成果

医治前后血液流变目标比照见表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医治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显着低于医治前,差异有统计学含义(均P<0.05),医治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积与医治前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

表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医治前、后血液流变特性目标比照(x±s)

3 评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改动与颈椎退行性变、脊椎压榨等导致椎-基底动脉血供缺少有关,这些机械性和动力性要素导致椎动脉狭隘、歪曲和痉挛导致其血流经过妨碍,终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5]。现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没有彻底清晰,首要与血液循环妨碍和颈椎间压榨有关,这些要素导致血流告发循环妨碍,临床上首要表现为血液流变特性改动,血流慢,呈现瘀滞症状,一起伴血液黏度添加,两者可相互影响,发生恶性循环[6]。现在报导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血液流变特性包含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越来越多的研讨证明这些患者血液流变特性首要表现为高凝、高聚、高黏滞状况,血流阻力显着添加,血流量显着削减[7,8]。本研讨中检测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发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均较文献报导的正常值升高,证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处于高凝、高聚、高黏滞状况。

按摩是现在报导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用医治办法,其可有用缓解部分安排和肌肉的痉挛,触摸颈椎及软安排对椎动脉的压榨,一起可改进部分血液循环,改进血液的高凝、高聚、高黏滞状况,然后改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8]。本研讨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医治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显着低于医治前(均P<0.01),但医治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积与医治前无显着差异(均P>0.05),标明按摩医治可显着改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复原黏度,对其高凝、高聚、高黏滞状况具有显着的改进效果,从微观的视点说明按摩对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为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供给客观依据。此外,黄锦军[10]和邹明等[11]均现已证明按摩经过改进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供给而改进其症状。

现在对按摩改进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详细机制没有彻底清晰,根据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传统按摩对血液改动的基础上,估测可能与按摩改进血液循环有关,较传统的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耳穴贴的效果佳。杨玥等[12]比较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耳穴贴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发现中医医治办法中针刺法和按摩法效果最好,中药外敷组与按摩组、耳穴贴压组、针刺组在治好率上存在差异,经过椎-基底动脉体系血流动力学剖析,按摩法能够对左、右椎动脉的血流供给发生必定的效果,中药内服法能够对左右基底动脉发生影响,而中药外敷和耳穴按压规律会对左右椎动脉的均匀流速发生效果,以为按摩法与其他3种办法比较,能够开始判定为中医临床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优选计划。体外实验研讨标明,将正常新西兰白兔部分打针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发现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医治后NO、ET、TXB2的改动优于对照组,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标明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改变[13]。根据针刺与按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估测按摩与针刺相似可能对NO、ET、TXB2有影响,但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讨。鉴于现在中医药医治缺少大型的临床实验依据佐证及现在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缺少实验水平的依据,本研讨从血液流变学证明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切当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使用。endprint

[参阅文献]

[1] 史达,孙银娣,张安全,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讨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2] 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 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医治中的使用价值点评[J]. 颈腰痛杂志,2013,34(2):164-167.

[3] 林海波,常小荣,刘密,等. 刮痧合作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40-841.

[4] 曹仁发. 中医按摩学[M]. 第2版. 北京:公民卫生出版社,2006:21-65.

[5] 边金. 电针联合运动疗法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调查[J]. 中华物理医学与恢复杂志,2011,33(5):380-381.

[6]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等. 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2012,32(4):391-392.

[7] 陈晶,朱娜,李小茜,等. 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构血液动力学剖析[J]. 我国临床医学印象杂志,2012,23(11):807-809.

[8] 石向明,王辉,刘创立,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隘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差异[J]. 颈腰痛杂志,2012,33(4):253-256.

[9] 金伟,贾东奇,李曦光,等. 仰卧位办法牵引在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运用[J]. 我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73-1175.

[10] 黄锦军,庞军,粟胜勇,等. 辨证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08, 35(4):600-601.

[11] 邹明,虞亚明,陈伟,等. 按摩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J]. 我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 22(1):128-131.

[12] 杨玥,阳伟红. 常见中医疗法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比照调查[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282-286.

[13]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等. 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2012,32(4):391-392.

(收稿日期:2013-07-23)endprint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