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隐痛到剧痛:风湿和痛风关于疼痛的认识

点击:1347时间:2025-07-07 14:40:11

一、疼痛等级: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身体的 “警报系统”。医学上常用数字评分法(NRS) 将疼痛分为 10 级:1-3 分(轻度疼痛):如蚊虫叮咬、轻微扭伤,可正常活动,不影响睡眠;4-6 分(中度疼痛):似肌肉拉伤、痛经,需分散注意力才能缓解,可能影响睡眠;7-10 分(重度疼痛):类似骨折、分娩,无法正常活动,睡眠严重受扰,甚至出现冷汗、晕厥。

痛风急性发作时疼痛常达 9-10 分,患者描述为 “脚趾被砸碎玻璃渣刺穿”;而类风湿关节炎的慢性疼痛多为 4-7 分,像 “关节里灌满湿水泥,每动一下都牵扯神经”。

二、风湿疼痛:缠绕全身的 “慢性枷锁”

1. 疼痛特点:隐匿起病,缠绵难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疼痛具有三大特征:1、对称性侵袭:双手、双足小关节同时受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晨僵)可达 1 小时以上,活动后稍缓解;2、炎症性钝痛:关节腔滑膜炎症导致持续酸痛,按压时痛感加剧,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 “天鹅颈” 样改变);3、全身联动效应:颈椎、腰椎等大关节受累时,可引发头痛、腰背痛,甚至影响呼吸功能。

2. 疼痛机制:免疫系统 “误判” 引发的内战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 “攻击” 自身关节滑膜,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 - 6(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同时导致滑膜充血水肿,如同 “关节内持续燃放鞭炮”,引发持久疼痛。

三、痛风疼痛:突然袭击的 “刀割酷刑”

1. 疼痛特点:急如闪电,痛如刀割痛风急性发作时,具有 “三骤” 特征:

● 骤发: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前一秒关节尚无症状,下一秒即出现撕裂样剧痛。

● 骤热:受累关节(尤其是大脚趾、脚踝)红肿发热,皮肤紧绷发亮,触碰床单都会引发剧痛。

● 骤消:若不治疗,疼痛可在 7-10 天内自行缓解,但这并非 “痊愈”,而是尿酸结晶暂时沉积。

2. 疼痛机制:尿酸结晶的 “玻璃渣攻击”

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值(>420μmol/L),尿酸会以针状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腔,这些结晶如同 “微小玻璃渣”,刺激关节滑膜引发急性炎症。研究表明,痛风发作时关节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会聚集吞噬尿酸结晶,同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峰值,这种 “化学性炎症” 的疼痛强度远超普通外伤。

四、疼痛应对:科学管理而非盲目忍耐

1. 风湿疼痛管理:长期抗战策略

● 药物干预:缓解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舒林酸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来氟米特,可从源头抑制炎症,延缓关节破坏;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能精准阻断炎症因子,快速缓解疼痛。

● 非药物疗法:热敷(急性期改为冷敷)、水疗(38-40℃温水浸泡关节)、低强度运动(如游泳、瑜伽)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僵硬感。

2. 痛风疼痛管理:急缓分治原则

● 急性发作期:首选秋水仙碱(早期服用效果最佳)或非甾体抗炎药(如舒林酸片),快速压制炎症;避免按摩、热敷,以防加重充血。

● 缓解期:通过降尿酸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将尿酸控制在 360μmol/L 以下,减少结晶沉积;饮食上严格限制嘌呤摄入(动物内脏、浓汤、啤酒等需忌口)。

3. 疼痛监测:建立 “疼痛日记”

● 疼痛部位、性质(钝痛 / 刺痛 / 绞痛)、等级

● 诱发因素(劳累、受凉、饮酒等)

● 缓解方式(服药、休息、热敷等)

这些信息可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五、警惕误区:疼痛忍忍就好?大错特错!

● 误区 1:“痛风发作忍几天就好,不用吃药”—— 尿酸结晶反复刺激关节,可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伤,甚至诱发尿酸性肾结石。

● 误区 2:“风湿痛是老年病,治不治都行”——RA 若不规范治疗,10 年内残疾率高达 60%,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RA 患者心肌梗死风险比普通人高 40%)。

无论是风湿疼痛的 “慢性折磨”,还是痛风疼痛的 “急性暴击”,都不应被简单视为 “衰老正常现象”。理解疼痛背后的机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时就医干预,才能打破 “疼痛 - 功能丧失 - 生活质量下降” 的恶性循环,重获自由活动的权利。

 

标签: 品牌动态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