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是贫血 血虚和贫血不是一回事
董芳
现在人们常说的贫血主要是西医的概念,建立在详细的血剖析数据上。而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里边,只要“血虚”的说法。不少人因而将之对等,并把面色欠好、头晕目眩、腿软乏力、嘴唇及指甲苍白,并伴有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和月经不调等体现的“血虚”症状用来判别贫血,这种做法是不行精确和全面的。
脸色欠好或许跟自己先天构成的肤色或面部的毛细血管散布有更大的联络,也或许和抽烟、熬夜等不良习惯有关。而有些人常常不吃早餐,相同也会有头晕、目眩、腿发软的症状,不必定与贫血有关。
是否贫血 查一查血常规就知道
假如置疑自己贫血,最好先确诊,最有用的做法是扎手指或静脉抽血,查看血常规。贫血在西医中指外周血(外周血是除骨髓之外的血液,在21世纪初人类开端的生命方舟方案中初次提出外周血这一新概念)所包括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一般在平原区域,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红细胞数低于4.5×1012个/升或红细胞压积低于42%;成年女人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克/升,红细胞数低于4.0×1012个/升或红细胞压积低于37%,就可确诊为贫血。
假如查看成果显现相关参数低于上述目标,就或许患有贫血。贫血有多种类型,除了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之外,还有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继发性的或许恶性的肾性贫血、白血病或脾功用亢进引起的贫血等。目标若出现异常,患者必定要到血液病专科进一步确诊,查明归于何种病因的贫血,才干进行针对性的医治。
中医补血与西医贫血医治是两回事
假如光凭脸色欠好就判别自己贫血,进而寻求贫血医治,显然是不对的。只要真实患有贫血的人才需求用药医治。此外,中医针对气血缺乏等症状,往往着重补血,但跟西医的贫血医治不同。中医的补血往往和补气、补阴、补阳、补肾这些概念联络在一起,很少单纯补血。而西医的贫血医治是个谨慎的医学术语,特指针对不同性质的贫血症所选用的病因性医治办法。但若自身不贫血,或许患有贫血症又没辨明归于哪一类型就盲目服用补血药物,轻的是浪费资源和金钱,严峻的则会耽搁病况,乃至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作。
有些患者过度补铁,导致腹痛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若乱服人参、当归、阿胶一类的补血药,有或许加剧原有疾病。因而,必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运用补血药。
食疗有助“血虚”患者恢复
中医“血虚”与西医的缺铁性贫血有必定的共通之处。关于那些轻度贫血的患者,尤其是月经偏多且血红蛋白偏低、查出缺铁性贫血又有“血虚”症状的女人,能够合作食疗补养来纠正或防备:挑选含铁量丰厚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蘑菇、黑木耳、蛋黄、豆制品、动物内脏、猪血、肉类等;烹调用具应挑选铁制炊具,铁锅的铁是一种无机铁,极易为人体吸收和使用;维生素C和食用醋均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多吃含维生素C丰厚的食物,如橘子、柑、西红柿、大枣及新鲜蔬菜等;恰当挑选强化铁食物,对隐性缺铁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医治办法,比方橘铁粉和巧克力铁;留意饮食的荤素调配,可进步植物性铁的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