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时期北平历任市长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讨

点击:0时间:2025-07-15 00:40:14

陈婷 胡成湘

摘要:《北平医药月刊》创刊于1935年1月18日。该刊以遍及医药知识、汇粹治验医案、阐释精微医理、厘正有用药物、连载名家医著、宣扬医界要闻为特征。理求精深,而尤期于推陈致新;语必宗经,而尤务于协时适用。小之可以扩个人之学问,大之可以益斯民之健康;近之可以增友助之嘤鸣,远之可以延薪传之绝学。

关键词:《北平医药月刊》;民国;中医药期刊

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为了保护和开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在西医药刊物出书的影响下,于民国时期(1912-1949年)相继创办了一批刊物。这些中医药期刊以“发扬国医国药”为宗旨,“谋国学之复兴,作知识之交流”,为宣扬和开展中医药工作做出了奉献。北京作为经济、文明、医药较发达地区,相继出书了10余种中医药期刊,如《粗浅医事月刊》《国医卫生》《明日医药》《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北京医药月刊》《我国医药月刊》《我国针灸学季刊》《北平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等。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以其时效性、广泛性和实在性,承载着近代中医药的宝贵文献资料,客观地纪录了这一前史时期中医界的实在相貌,并且从一个旁边面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前史、文明等方面的现象。

养浩庐中医院院长杨浩如先生“慨吾医药学术,积弱不振,或乏师承,或无体系,日渐流失,必至沦灭然后已”且“忧吾医药出路,屡遭抨折,废坠堪虞”,遂于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创建《北平医药月刊》,期望同仁共力协作,期中医学有所开展。

本文以《北平医药月刊》为研讨目标,运用文献学办法,提醒与报导《北平医药月刊》的特征,以期对民国北京中医药期刊的研讨有所裨益。

1.《北平医药月刊》创刊缘起

《北平医药月刊》于创刊号中清晰论述了该刊的发刊缘起有二:其一,“西法东渐,原有国粹竞有日渐衰微之势,同人等悯民生之疾苦,期圣学之连绵,特创本刊”。其二,“近今浅薄者流乐于弋获。朝识病名,暮已面世。茫茫人海,尤足隐忧。以此活人,恐只益瘸”。故“就闻见所及,经历所得,凡关于医药有可建论者,月裒一册,付刊定名《北平医药月刊》”。

2.《北平医药月刊》概述

《北平医药月刊》创刊于1935年1月18日。社员合计31人,其间不乏医林圣手,如孔伯华、汪逢春、张菊人、萧龙友等。社址设于北平西长安街西头路南养浩庐中医院。每月发刊1次。共发刊3期,收载文章合计122篇,其间署名者96篇,出自37位名人硕彦之手,未署名者26篇。撰稿人以本社社员为主。杨浩如任本社社长。

杨浩如(1881-1940年),名德九,字浩如,江苏淮阴县孔庙巷人,身世中医世家。少年年代,家境清贫,除学习文史经世之学外,还学习中医典籍,与京城名医张菊人在淮安同出一师。杨家祖训言“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他曾拜当地本家名医杨世寿为师,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达通晓的程度。青年年代,他在山东曾辅佐杨士骧树立中医书院。1910年来京后,任外城官医院医长。

《北平医药月刊》发刊3期,首要栏目发文81篇(连载文章均按单篇核算),详见表1。关于停刊,《北京医药月刊》杨浩如先生的题词说道,“甲戌之冬,始克发行,乃甫三月,又以予病而间断,屡欲复之,期竟厥志,终以故不果”。由此可见,《北平医药月刊》因为杨浩如先生“病而间断”。

3.《北平医药月刊》特征

3.1遍及医药知识

陈以时先生以为,“医药与民众,既有直接关系,则民众于医药,应具适当知道”,不然就会“暂时瞻顾徜徉,朝梁暮陈,无所适从,徒令多延时日,坐误病机”。《北平医药月刊》设“医学知识”专栏,以粗浅的文字,解剖深邃之学术;以显着的理论,揭露千古之蕴藏。务期医药知识,遍及民间。如孔伯华先生所撰“家庭知识”一文,以粗浅之言叙述“肺病”的知道及区分办法。他指出肺病有二:其一为不能治的肺病,即中医所谓的“上损”,即肺经的痨病;其二为不甚严峻的肺病,即咳嗽、肺痈等。并劝诫病家“认病认的清楚,就可以手到病除”。再如王澍田先生所撰“中医内科知识”一文,以为“夫欲明斯道,必应先明经络,辨气血,审真假,分表里,别阴阳,知脏腑,然后再别离外感内伤,六淫七情,是何病因,所以施以合理医治之法”。文章从“经络说~气血说”等方面,以浅豁之文字,得诊治之知识。

3.2汇粹治验医案

医案是医师诊看病证的记载,又名病案。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果,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历心得,医案最有头绪可寻,循此研讨,事半功倍。”陈以时先生亦以为“医案,纪治验,彰学术”。《北平医药月刊》设“医案”专栏,对病因、确诊、医治、效果,条分缕晰,以求翔实。专栏收载名家医案13篇,如杨浩如先生“风阳扰络痰热阻窍类中案”、刘亚农先生“肺病气喘案”,此外尚有“一斋医案”“省梦楼医案”“梦陶轩医案”等。医案皆“吾同路诸君……素日履历经历,关于疑问征兆,医治得法,而获杰出效果者,汇其计划,纪其始末。一以供同路商量,作他山之借镜;一以备民众采择,为同病之参详”。

3.3阐释精微医理

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孙思邈感言:“今以致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陈以时先生则以为,“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逮晋唐今后,支流愈多,而医术亦渐纷岐,此则不行不加以条理也……本刊则冶今古于一炉,撷各家之精华,或为长篇撰述,或为小品文字,冀不失于稽古,以探其源流;又不惜于师今,以求其开展”。《北平医药月刊》专设“论坛”“医学参议”栏目,以阐精微之医理,以析隐奥之医蕴。其间“论坛”刊文10篇,“医学参议”刊文18篇。内容涉猎渊博,病证论说如“论风邪为患之证”,文献考证如“《内经》作品年代考略”,医学教育如“论挑选教材宜不偏不倚”,读书心得如“读《素问异法方宜论》书后”等。据统计,“医学参议”18篇文章中,与热病相关的文章近10篇,如“温热病之治法应别离营卫气血层次”“论瘟疹之症宜分期医治”“论大头瘟症治法”等。这从一个旁边面提醒出民国时期的北京疫病盛行,中医中药在防疫治疫中发挥了较大效果。

3.4厘正有用药物

陈以时先生以为,“凡草木金石,试而有用者,皆取而用之。日增月益,若不加以收拾,恐药虽多,而反难于选用。况古今药品往往效验纷歧,有适宜古,而不适宜今者。或因地利地气之不同,人类禀质之厚薄;或因产地栽培之悬殊,物质气味之变迁,此则不行不详察也。他如药肆编造,虽日各遵古法,但亦有不合法者,倘再以近似者欺人,滥竽充数,则愈失之远矣,此则不行不纠正也”。萧龙友先生亦日:“中医有道述之分……出一奇方,能医群医所不能治之病;用一灵药,能治中西药所不能疗之疾。惟其隐秘,是以不传。倘不搜而求之,终亦必亡罢了矣,岂不大惋惜哉!”鉴于此,《北平医药月刊》设有“药学研讨”专栏,刊文12篇。其间以连载方法刊文“有用本草”“用药须知”“国药成方”等文章。此外尚有“古方权量考辩”“用药重量之研讨~安宫牛黄丸散不行妄用论”等。“有用本草”一文,“集各家本草之说,采古方用药之义,就其性质用处,按诸科学方法,剖析解剖,条列详陈,但求显着,适于有用”。全文收药12种,每药分性质、用处、合化效果、忌畏。性质载四气五味,用处载成效主治,合化效果载配伍组方,忌畏载用药宜忌。因《北平医药月刊》只发刊3期,故“有用本草”未完待续。

3.5连载名家医著

杨浩如先生“感于《内》《难》、本草、伤寒、温热、杂病各类,前贤虽不乏明著,或论分派系,限于门户,聚讼纷纭,无所适从;或泥古非今;或是今非古。医道维系民命,至为深重,乌可以偏执之见,贻之后学”。鉴于此,《北平医药月刊》设“专著”一栏,“收集古今名贤之精华,参以同人折衷之论,修改浅说……务令引伸翔实,以趋正轨,免除前人之胶葛,毋通俗,毋肤廓,朗然眉列,有所根据,次序露怖,为教材增一途径,俾得裨益后学”。该栏收载医学作品5部,如赵树屏先生《我国医学史大纲》、王省吾先生《按摩学》、倪维德先生《心脏病之研讨》、张退之先生《儿科讲义》等。赵树屏先生以为,“今欲于短时刻作体系之研讨,穷医学之根源,明进化之遗迹,以益我学人神智,则修改医学史所不容缓者也”,所以“综古今之名言,集诸家之谠论,执简御烦,钩元提要,不拘于编年记事之陈规,凡有关一代准则,文明趋向,学说变迁者,无不择要述其大义”。《我国医学史大纲》全书按时刻次序分为3章,即上古医学(我国医学之起原、上古名著考、上古名医)、周秦医学(医事准则、医学名著、周秦名医)、两汉医学(医事准则、医学名著、两汉名医)。因《北平医药月刊》只发刊3期,《我国医学史大纲》这部作品未完待续。

3.6宣扬医界要闻

期刊作为宣扬中医之喉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实在性。为及时向社会宣扬中医药界的重要新闻,《北平医药月刊》设有“医药汇闻”一栏,专载各地医药新闻事项,如“卫生局撤销中医施诊所改办卫生业务区”“医家与病家发作胶葛”“北平医药界准备参与全国代表大会”等。

4.小结

期刊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及时有用地提醒和报导本学科的开展动态,是学科的前沿和学术的堡垒。《北平医药月刊》以发扬国医国药为宗旨,遍及医药知识,汇粹验案,阐释医理,剖析药物,连载医著,为宣扬和开展中医药工作做出了奉献。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