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寿 养心为先 必获大寿
牟瑞彬
战国时期的思维家、哲学家庄子。活到84岁无疾而终。他的寿数比其时人们的平均寿数翻了一番还多。纵观庄子的摄生观,不难发现他“养身必先养心”的思维。庄子以为,人之生老病死好像昼夜替换相同,是不行抵抗的天然规律,不要忧虑“老之将至”而害怕逝世,应顺从其美,颐养天年。因此,他提出“少私多寿”、“寡欲多寿”、“喧嚣多寿”的摄生建议。后人便把“少私”、“寡欲”、“喧嚣”称为养心三法。
庄子一直把精力调度作为摄生的重要支柱。他以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疾之根。最大的思维之患奠过于患得患失,最大的精力负担莫过于功利桎梏。私欲熏心、追名逐利、锱铢必较,必致神劳精亏。积怨成疾,“殆罢了矣”。假如除掉求名贪财之心,不以外物累其心,物质财富“取之有道”。心肠坦荡,知足常乐,必获大寿。据现代医学材料计算,在21岁至46岁年龄段中,达观开畅者与精力郁闷者患病逝世的份额为2:18。
所谓养心者,即节欲炼心也。庄子建议“人欲不行绝,亦不行纵”,纵欲必招祸患病。抑性欲,就不会损肾伤精;节胃口,就不会贪吃伤身;寡权欲,就不会巴结伤神;少物欲,就不会图财富命。凡嗜欲、纵欲、贪欲者,欲而无度、欲壑难填,凶恶的事、龌龊的事,违法犯罪的事他都敢干,既腐蚀魂灵又摧残筋骨。“多行不义必折寿”。庄子推重“寡欲”。建议对愿望(胃口、物欲、性欲、财欲、权欲、名欲等)必定不能纵,而是要加以控制,推之避之,不使惑其心,安其身。心安气定,人的寿数方可不期长而长。
庄子以为“喧嚣为全国正”,“静默补病”。他创始了以“空头、心静、身松”为方法的静坐功。“静中摄生”是他倡议的摄生规律。人在静默状态下想像一些安静、幽雅的环境,或回想一些惬意的往事,不仅能消除肌体疾劳,并且更能到达祛病健身的意图。现代生理学已开始提醒了这个奥妙:人在静养状态下精力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下降。这种堆集的效益,天然会使寿数延伸。喧嚣还能磨炼自控才能。“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必能养成健康的心境和体魄。
总归,庄子以为“病由心起”。人欲长命,不能只留意养身而疏忽养心,其实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摄生之极至乃善“养吾浩然之气”。人体有浩然之气。百邪不敢侵。百病不近身,健朗康庄,可得长命。
(修改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