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吃河豚 莫要“拼死吃河豚”
谢基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
每年早春,久居大海的河豚便成群溯江而上。在长江下游南通至南京段产卵育儿,故每年惊蛰至清明这段时刻,是河豚上市的时节。
河豚为长江下游几个滨江乡镇的特产。它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是餐桌上稀少难得的甘旨佳肴,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向来有“不吃河豚,焉知甘旨;吃了河豚,万鲜无味”之说。但是,河豚是有毒食物,其卵巢、卵、肝脏、血液、眼球、皮、精巢等含有很多毒素,假如剖洗、烹饪不妥。食后就会中毒,乃至因而而丧生。每年早春时节,总有一些“美食家”不管食品卫生监督部分的正告,“拼死吃河豚”,因馋嘴而舍命者屡有所见,屡有所闻。
近年来咱们发现,即便由经验丰富的名厨师掌勺,中毒事件亦难以避免。这是由于所食河豚多不新鲜,为冰箱中之物,捕捉后通过曲折贩运与储藏,多天的放置,鱼体安排已发作变化,某些器官中含有的毒素溢出,渗透到肌肉中,即便里里外外完全清洗一番,亦难以除掉毒素,食后怎能不发作中毒!
河豚毒素是现在自然界毒性最强的一种神经毒素,比氰化物毒性大1250倍,0.5毫克就能毒死一名体重70公斤的汉子。河豚毒素易溶于水,耐盐,耐酸,耐高温,加热至115℃不会被损坏,即便重复烧煮亦不能损坏其毒性。
河豚中毒,来势凶猛,通常在食后20分钟至1小时即呈现中毒症状,起先感觉上腹部不适,口渴,口唇和舌有麻木刺痛感,继而呈现咽喉刺痒,厌恶,吐逆,腹胀,跟着毒素吸收入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受毒害,会呈现一系列神经麻木现象:呼吸浅而不规则,脉息纤细不整。血压下降,上下肢肌肉麻木,不能动弹,步态踉跄,身体摇晃,共济失调,全身乏力。一起有言语不清、排尿困难现象。重者会呈现全身麻木瘫痪,感觉损失,不知痛苦。最终多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木,心脏传导阻滞,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逝世。因而,一旦发作河豚中毒,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分秒必争,不行延误。对河豚中毒眼下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催吐、洗胃、导泻以扫除吞食之毒物,是燃眉之急。避免毒素继续被胃肠道吸收,加深中毒状况。东莨菪碱静脉滴注,能够振奋呼吸中枢,避免呼吸骤停而猝死;打针盐酸士的宁可振奋脊髓,以避免肌肉麻木加深;继续输液以保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改进循环,保持心血管功用,促进毒素排出体外。以上这些,都是重要的对症医治办法。
河豚固然甘旨佳肴。且稀少难得,但是生命更可贵,何须拼死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