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舌尖上的乡味

点击:0时间:2024-05-21 03:45:01

李蓉蓉

儿时生长在陕北一个矿区,日子条件相对本地人来说要好得多,蔬菜和生果并不缺,但母亲做的本地风味小吃仍是最受咱们欢迎的。米酒的醇香,油糕的酥甜,“燕燕”的麦香,粽子的粘甜,还有荞面合子、洋芋擦擦、鸡丝杂面等,至今还经常把我的心占得满满的。

油糕

那时,油糕总是要到春节时才做,因为爸爸妈妈平常作业很忙。所以,在春节前就要提早将泡好的金黄色的软谷米或九谷米在碾子上碾成粗粉。全矿只要一个碾子,因此在年前的一个星期就要排队。

排队的往往都是小孩子,每人手拿一个有自己做好符号的玉米杆,立在墙根边上排着,然后跑到别处去游玩。看看排到自己家的时分,就回去将家里大人叫来,带着自家的谷米推碾子开端碾。

到了晚上,母亲将碾好的糕面上笼蒸熟,然后取出,加温水揉合成团,加点白糖,因为粘手要抹上油,搓生长约50公分、宽约10公分的几条面段。一部分切成小片,经油炸后做成油糕;另一部分用来包成豆包和蔬菜包,过一下油锅,放在平常当零食吃;还有一部分留下做米酒用。

我总是等不到油糕凉下来,刚一出锅拿上就吃,也顾不得烫嘴。金黄色的油糕味香细腻,绵软适口,放好久也不变色不蜕变。吃时蘸些白糖,喝着粉汤,吃完耐人寻味,比现在的糯米年糕要好吃得多。

米酒

提起现在的黄桂稠酒,母亲总是摇头,说不如咱们家园的米酒好喝。也是啊,许多年都没有喝过了,但那股浓浓的醇香依然萦绕在心头。每次与母亲说起这个论题,总是喜形于色,津津有味。

那时,还在夏地利,母亲就将碾好的一碗谷子粗粒用碧绿的南瓜叶子包好,放在窑洞最高的窗台上,这就是用来做米酒用的酒曲。通过一个酷热的夏天,酒曲就发酵成一个硬块。到了冬季快春节时,母亲便将酒曲外包的南瓜叶子翻开,这时能够看到一个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四四方方的长方体,上面还有南瓜叶的细纹,十分美观。

母亲将蒸好的软米面和些水,再将酒曲用刀背捣成块,放在碾子上碾成粉末状,和糕面十分用力地揉在一同。然后放在一个小瓦罐里盖上盖子,外面再用一个小棉被裹住。比及春节前一天,翻开盖子,满屋子酒的醇香,几乎能将人醉倒。喝时用勺子挖上一块,兑些水,再放些白糖,放在火上烧开就能够喝了。米酒不光味香,酸甜可口,并且养分丰厚,有益健康。

“燕燕”

陕北的清明节是一定要捏“燕燕”的,有些当地叫花馍。“燕燕”标志着人们对故人的思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酷爱和神往。

还在清明节的前两天,母亲就将用来捏“燕燕”的面发好。到了晚上吃过饭,一家人便围在小方桌边开端捏“燕燕”。捏“燕燕”时一切的家庭成员都能够参加,不管捏的丑恶无比仍是面目狰狞,都没有人厌弃。

父亲先将一切的用具预备好,包含洁净的刀子、剪子、小梳子、花椒、大茴,还有用来点红的颜料。我总是抢着与父亲一同预备,将花椒和大茴里边的小圆籽一个一个剥出来,放在一个小碗里,等各种“燕燕”捏好后用做小动物们的眼睛。

父亲的手就像会变戏法相同,一瞬间捏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一瞬间又变出一只威武的大山君来,还有壮硕的大象、调皮的山公、灵活的松鼠和自豪的公鸡,形态万千,活灵活现。哥哥遗传了父亲的绘画天资,也能捏出许多美丽的小动物。母亲则会做出一些各色的小花馒头。只要我和姐姐不大会捏,只能做一两只肥肥的大虫子和细细长长的小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小动物们装置眼睛,使它们看起来愈加绘声绘色。花椒籽小,就分配给小老鼠之类形体小又机伶的小家伙,山君、大象则用大茴籽。都做好后,就给一些小动物画上色彩,看起来似乎披着五颜六色的茸毛,立刻就会振翅高飞。

做好满满的几盖子“燕燕”,母亲便将大锅的水烧开,像蒸馍相同将“燕燕”放进去。20分钟后揭锅盖,一股麦香味扑面而来。小动物们像是俄然长大了,一个个胖胖的形状,憨态可掬。我总是拿在手里赏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吃。说来也古怪,通过手捏的“燕燕”既筋道又松软,比平常的馒头要好吃得多。

人到中年,许许多多的回忆现已淡忘,唯有故土的山山水水和质朴的父老乡亲,以及那弥漫着幽香的乡味,会伴随着我的日子,直到永久。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