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治疗未病的思维准则 《脾胃论》治未病思维之于缓慢病防治探析
吴兴全 魏晓光
摘要:缓慢非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逝世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李呆所著《脾胃论》内容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其运用早已逾越脾胃疾病自身,对临床心系、脑系、妇科、血液肿瘤,及五官、皮肤、骨伤等疾病的医治及防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治未病思维在缓慢病防治中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经过研讨《脾胃论》治未病思维,认清《脾胃论》中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办法,讨论调补脾胃进行缓慢病防治的有用途径。
关键词:《脾胃论》;李果;治未病;缓慢病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3-0063-03
缓慢非感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简称缓慢病或慢病,是导致全球逝世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我国发布的《我国缓慢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闪现:我国现有缓慢病确诊患者2.6亿人,缓慢病导致的逝世现已占到我国总逝世人口的85%,导致的疾病担负已占总疾病担负的70%。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缓慢病首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缓慢呼吸系统疾病等。缓慢病具有病程长、盛行广、费用高、致残致死率高级特色,其发作和盛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明风俗和生活方式等要素密切相关,已逐步成为限制经济社会开展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
金元时期李杲(晚年自号东垣白叟)著《脾胃论》。该书涵盖了生理、病理、方药等诸多方面,其运用并不局限于脾胃疾病自身,所触及的学术理念已广泛运用于全身多种疾病。《脾胃论》对临床心系、脑系、妇科、血液肿瘤,及五官、皮肤、骨伤等疾病的指导意义日益闪现,其治未病思维在缓慢病防治中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未病先防,顾护脾胃
在很多慢病开展进程中,人体在呈现病理改动之前,会呈现一些现代技能很难发现的功用性改动。《脾胃论》指出,“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否则危害脾……而有病皆起”。适应四时、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调畅情志、慎避外邪,避免复感新邪,在防备疾病、保养身心中具有必定的效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使脾胃得安,胃气旺则邪不可干,再经远欲省言,则“安于淡漠,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谦虚以维神,寿天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天然和谐,邪无所容”。经过前期干涉,能够有用地切断缓慢病高危人群的病理改动进程,下降缓慢疾病的发病率。
2.既病防变,立论脾胃
缓慢病不只病程长,久病亦可致变,因虚、因瘀危害脏腑,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作。《脾胃论》所载医案医方中所提出的医治计划渗透了前期确诊、有用医治、避免疾病传变的思维。其对诸病治法均以脾胃为中心,以脏腑辨证为底子,经过五行生克制化、经络、四时加减用药避免疾病传变。
2.1重视脾胃,详于辨治
《脾胃论》侧重论治脾胃的一起,运用脏腑辨证法,说明脾胃与肺、心、肝、肾之间的联系,提出“其治肝、心、肺、肾有余缺乏,或补或泻,性益脾胃之药为切”,因而医治脾胃气虚所形成的的其他脏腑疾病,东垣均详辨治之。如在本书“脾胃盛衰论”中,东垣归纳了脾胃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的发病机制,以脾胃衰弱而发病为理论中心。如:心火陵夷则火不生土,而心火亢盛反伤脾土而生心之脾胃病,脾虚土不生金而生肺之脾胃病,所胜妄行的肝木克伐脾土而生肝之脾胃病,所不胜之肾水反来侮土而生肾之脾胃病。这些致病的本源,皆因脾胃元气缺乏,使疾病在发作、开展中正邪相争,危害人体正气,形成体质亏虚,这关于缓慢病中常见的吐逆、腹泻、便秘、脾胃疾病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2.2用药规则,升清降浊
东垣非常重视调度脾胃功用,在“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2篇中,提出若脾胃气虚,升降异常,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作种种疾病。“如脉缓,病怠懈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裘枯槁,发掉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衰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东垣将此称之为五脏证之五药,依升降浮沉之理,或祛邪安正,或健脾安中,于素常调度脾胃衰弱中,依证入药,无不效验。
在用药上,东垣建议“分经随病制方”,发起“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御病。因而“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其组方用药亦重视升降配伍,以康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用。“脾胃缺乏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临床常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升举宣散之品,随症施治。鉴于缓慢病多虚多痼,关于具有脾胃衰弱、气虚下陷证候之慢病,运用升阳法,能取得牢靠效果。但因为缓慢病患者病机杂乱者居多,如兼夹气郁、痰浊、瘀血等实邪较显着时,仍需在主方基础上辨证加减。
2.3阴火内伤,甘温除热
关于内伤发热,东垣引《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可,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并结合实践总结“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东垣以为内伤病的首要病机是元气与阴火失衡,发生阴火病证。
《脾胃论》中“阴火”一词共呈现27次。所论阴火皆为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脾胃衰弱引起,归于内伤之火。提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缺乏,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观念。这儿明确提出了阴火即为脾胃衰弱所形成的的心火亢盛,指出了脾胃气虚与心、肝、肾之间的联系,并解说阴火的发生是因为脾胃虚衰,元气缺乏,清气下陷,水湿下流于肝肾,心火独盛,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而发作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头痛、渴不止之症,医治时应在升发脾阳之外,更兼借苦寒药权衡施治阴火亢盛之证,以为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的意图在于顾护元气,与升阳降火效果相反相成。
东垣以为内伤劳倦皆由元气虚损、阴火亢盛所形成的。“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临床可见气高而喘、烦热、头痛、口渴、脉洪大等症状,方选补中益气汤。后世亦将其运用于脾虚气陷证、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缓慢肝炎等,亦是对其甘温除热法以外的延伸。
3.愈后防复,扶正胃气
缓慢病康复之后,因为病邪的危害或药物影响,脾胃己伤,因而愈后应留意扶正胃气。如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服药之后“能够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奴役复伤”“若胃气少觉健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东垣以为服药之后能够细微活动,促进脾胃对药力的吸收与分布,但不能劳役过度而致脾胃元气复伤。假如胃气有所康复,则可少食五果,以助五谷及药力的吸收。以上办法关于疾病的愈后及防复均有实际意义。
《脾胃论》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立足于脏腑辨证,概述了胃气是脏腑表里供应物质养分的源泉,证明了脾胃真假彼此转化的联系,强调了“人以胃气为本”“病从脾胃生”。关于缓慢病的防治,调补先后天以改进虚损体质不失为有用途径之一。总观东垣医学思维及经历,其在脾胃立论上仍宗仲景之法,辨证而不妄行;虽善补法,但并非擅用辛燥升补,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临床用药以升阳为主,以为阳升则浊阴自降,元气充盛则御病力强,以复脾胃之机;在运用甘温药物升发元气的一起,反复强调甘寒以滋化源。总归,结合现代缓慢病办理,不拘泥于东垣方论,认清《脾胃论》中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办法,辨证施治,方能做到打量于物、慧然独悟,将调补脾胃作为缓慢病防治的有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