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际公正 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 集体情绪的中介效果

点击:0时间:2023-07-12 10:30:48

陈欣月 崔丽娟

摘要现在已有研讨证明,群际触摸会影响集体心情。研讨随机选取198名大学生,选用问卷查询法深化探求群际触摸和集体心情是否会影响以及怎么影响社会公正感的水平。研讨发现:(1)对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来沪学生,群际触摸均对集体心情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活跃的外集体心情。(2)关于外地来沪学生,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感;且集体心情在群际触摸影响社会公正感的进程中起到中介效果。(3)关于上海本地学生,群际触摸没有对社会公正感发作显着影响。

关键词群际触摸;集体態度;社会公正感

分类号B82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1

1导言

近十年来,上海的外来活动人口规划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现在,外来活动人口现已成为上海经济安稳开展的首要力气。在外来活动人口中,高校大学生所代表的高知集体是一个十分典型且值得重视的集体。关于从外地进入上海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与上海本地同学的触摸和往来,是他们了解上海、知道上海,甚至从经济、社会以及心思等各方面融入上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进程中,两边相互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浸透,大学生对上海的认知和心情能够发作十分显着的改动。

自1954年Allport提出群际触摸假说以来,群际触摸现已开展出了较为老练的理论结构。群际触摸假说的首要观念为:在最佳的条件下,与外集体进行恰当的触摸,能有用改进群际联络——进步外集体偏好或下降群际成见(Allport,1979)。Allport说到,群际触摸首要包括的维度有触摸数量和触摸质量。随后,Amir(1969)又细化了群际触摸质量的首要维度,因而群际触摸得以编制出规范化量表进而施行丈量。

在群际触摸中,个别经过树立跨过集体的友谊来增强群际触摸的活跃效果(Pettigrew & Tropp, 2006)。而在跨集体友谊的树立进程中,是否能够将归于不同集体的成员看做一个全体,即高一级的集体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高一级社会认同感能够调理跨集体友谊的树立和开展,研讨显现,在同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宿舍楼中,高一级认同感越高,其与室友树立跨集体友谊的成功率越高(West, Pearson, Dovidio, Shelton, & Trai, 2009)。社会认同是了解集体行为的重要办法之一。社会认同理论以为个别经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发作认同并因而发作内集体偏好和外集体成见(张莹瑞,佐斌,2006)。这一进程能在群际触摸中影响集体心情,尤其是群际成见等。

集体心情的发作,有必要根据一个参照样本,即两个不同集体的存在。在前期的研讨中,集体的区别首要以种族或民族为区别规范,因而前期的集体心情研讨又可称为民族心情研讨。在集体心情的研讨办法中,首要存在两种干流取向:一种为外显集体心情丈量,首要经过量表丈量或被试直接陈述等办法进行;另一种为内隐集体心情丈量,经过内隐联想查验(IAT),即概念词与特色词联接的严密程度,来揣度个别对方针集体的心情(刘俊升,桑标,2010)。李艳敏(2012)的研讨证明,活跃的幻想性触摸能够进步被试对农民工的成见心情。

社会公正感,即个别对社会的公正程度的感知和判别。它是指经过将实践社会现状与理想化的社会情况作比较,以理想化的社会条件为规范,对实践社会是否契合这一期望作出社会是否公正的评判。由此可知,社会公正感是适当片面的一种感触和判别,它不只依靠于实践社会的实践公正水平,一起极大程度地遭到个别所在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一致的影响。一起,社会公正感针对的内容,不该该是某个详细的社会工作,而应该是对包括社会公正概念的各方面的一个全体归纳。社会公正感是一种社会知觉。Kees(2003)将公正感作为因变量,评论心情对其影响效果,发现在信息含糊的情况下,活跃心情的个别比消沉心情的个别更倾向于感知到公正。对此,Kees(2005)的解说是:因为公正感也是一种片面感触,因而人们会依靠对工作的感觉来进行公正感判别,这使得心情很简单影响到对公正的判别。一项对不同阶级的美国人进行的查询显现,与高阶级者比较,低阶级更倾向于以为社会是公正的,而且更情愿信赖社会的准则和政府(Jost, Pelham, Sheldon, & Sullivan, 2003)。Henry和Saul(2006)对玻利维亚儿童社会公正感的研讨也证明了这一定论,即低阶级儿童对社会公正的感知水平更高,因而更支持现有的政府。

Shook和Fazio(2008)的研讨证明,来自不同集体的成员,居住到同一间宿舍后,会显着削减互相的集体间成见。在Saguy等人的试验中,来自不同集体的成员会涣散其对群际差异的重视,在聚集于集体共同点的情况下,群际触摸使两个集体间的成员都倾向于以为群际间差异不再如原先那样显着,而且弱势集体开端感知到更高的公正感(Saguy, Tausch, Dovidio, & Pratto, 2009)。

根据对以上研讨的回忆和剖析,咱们发现,前人对群际触摸的研讨多着眼于其对集体心情的影响,而Shook和Fazio(2008)的研讨给咱们以启示,在群际触摸影响集体心情的一起,或许会发作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效果。着眼于实践情境,聚集大学生,尤其是外地来沪大学生这一特别集体,本研讨以群际触摸对集体心情的影响为研讨起点,引进社会公正感变量,评论这三个变量在两类大学生集体身上发作的联络,并测验清晰其影响途径,提出如下四点假定:(1)群际触摸对集体心情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活跃的集体心情;(2)关于外地来沪学生,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感;(3)关于上海本地学生,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感;(4)在假定2或3树立的条件下,集体心情在群际触摸影响社会公正感的进程中起到中介效果。

2办法

21被试

本研讨以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15份。剔除了显着随意作答和未完成一切标题的被试后,终究有用问卷数为198份。被试的年纪为18~25岁,平均年纪2127岁。其间男性81名,女人117名。上海人77名,非上海人121名。

22丈量东西

(1)群际触摸量表。改编自Islam和Hewstone(1993)的群际触摸量表,4个项目丈量群际间触摸的数量,5个项目丈量群际触摸的质量。触摸数量指的是与作为同学、老友的外集体成员触摸的数量,还有与外集体成員非正式交谈和到其家里(或约请外集体成员至家里)做客的频率。触摸质量指的是群际往来被感知为相等、自愿、深层、愉悦等的程度。问卷选用六级评分,无反向计分项目。在本研讨中,触摸数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触摸质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量表均具有杰出的信度。

(2)集体心情量表。改编自Wright等(1997)的集体心情量表,被试经过4个项目来点评其对外集体的心情,

分别是“冷酷的-温暖的”“消沉的-活跃的”“有歹意的-和睦的”“轻视的-敬重的”。问卷选用六级评分,无反向计分项目。分数越高标明集体心情越活跃。在本研讨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标明量表具有杰出的信度。

(3)社会公正感量表。改编自张媛(2009)编制的《社会感触调査问卷》,

根据大学生对公正感知的特色,本研讨查询了准则公正、时机公正、位置公正、互动公正和分配公正五方面的公正感知。

问卷选用六级评分,无反向计分项目。分数越高,标明社会公正感水平越高。在本研讨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证明量表具有杰出的信度。

23施测

问卷发放和收回选用了线下发放和线上推行相结合的办法,共历时半个多月。

24核算办法

核算每个问卷的项目均分。关于群际触摸水平,根据Brown等人研讨阅历,将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得分相乘,取得一个触摸水平的归纳方针(Brown, Maras, Masser, Vivian, & Hewstone, 2001)。这一方针分数越高,标明群际触摸水平越高。选用SPSS 220剖析数据。详细剖析办法详见成果。

3成果

31描述性核算与相关剖析

对本研讨触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汁与相关剖析,成果如下:丈量了群际触摸(M=1941,SD=686),集体心情(M=416,SD=081)以及社会公正感(M=405,SD=068)三个维度的信息。群际触摸和集体心情呈极端显着的正相关(r=076,p<001),即群际触摸水平越高,集体心情越活跃,可知假定1树立。社会公正感与群际触摸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17,p<005),社会公正感与集体心情呈显着正相关(r=019,p<001)。

32群际触摸对集体心情的影响

对群际触摸和集体心情作线性回归剖析,成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成果,在操控了性别、年纪和户籍等要素的前提下,群际触摸对集体心情的回归系数显着(β=076,SE=001,p<001)。进一步验证了假定1的树立。群际触摸水平越高,个别对外集体心情越活跃。

33外地来沪大学生中集体心情对群际触摸和社会公正感的中介效果

分集体对群际触摸、集体心情和社会公正感作分层回归剖析,成果如表3和表4所示:

根据表3成果,在操控了性别、年纪等要素的前提下,外地来沪学生的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回归系数显着(β=025,SE=001,p<005),假定2树立。

Bootstrap查验标明,在95%置信区间下,直接效应查验的成果没有包括0(LLCI=000,ULCL=003),标明集体心情的中介效应显着,且中介效应巨细为001。此外,操控了中介变量之后,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由显着变为不显着,证明中介变量起到了彻底中介的效果。

将中介变量(集体心情)参加该回归模型后,社会公正感的回归系数减小,且回归系数变为不显着(由β=025,p<005变为β=011,p>005),中介变量对社会公正感的直接效应显着(β=023,SE=011,p<005),假定4树立。整个回归方程显着(R2=013,F(4, 116)=424,p<001)。随后,研讨选用Bootstrap抽样的办法承认中介效果的95%置信区间(CI),成果标明关于外地来沪大学生集体,集体心情彻底中介了群际触摸与社会公正感的联络(j=001,p<005, 95%CI=[000,003])(如图1所示)。

34上海本地大学生中集体心情对群际触摸和社会公正感的中介效果

根据表4成果,在操控了性别、年纪等要素的前提下,上海本地学生的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回归系数不显着(β=012,SE=001,p>005),假定3不树立。

Bootstrap查验标明,在95%置信区间下,直接效应查验的成果包括0(LLCI=-003,ULCL=007),标明集体心情的中介效应不显着。

综上,研讨得出以下定论:对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来沪学生,群际触摸均对集体心情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活跃的外集体心情;关于外地来沪学生,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有显着影响,群际触摸数量和质量的进步能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感;且集体心情在群际触摸影响社会公正感的进程中起到中介效果;关于上海本地学生,群际触摸没有对社会公正感发作显着影响。

4评论

41群际触摸与集体心情

由试验成果可知,群际触摸水平与集体心情呈显着正相关。不论是关于上海本地学生而言,仍是对外地来沪学生而言,更高的群际触摸水平,将猜测出其更活跃的外集体心情。

关于群际触摸怎么改动外集体心情的问题,已有研讨以为其触及到四个不同的改动进程:一、知道外集体;二、改动行为;三、发作情感联络;四、内集体再点评。其间,知道外集体是发作心情改动的一个最首要的办法。一旦个别能够经过获取正确的信息来消除对外集体的消沉观念,那么触摸就能改进其对外集体的心情。在改动外集体心情的进程中,群际触摸能够作为改动行为的一种杰出方法而存在。这是因为当个别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新的环境会对个别发作新的期望,假如承受外集体成员是这些期望之一的话,个别就需求改动行为来和新的期望保持一致。在群际触摸的进程中,能否发作情感联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改动原有的消沉的外集体心情方面。当开始的群际触摸唤起了人们的焦虑心情后,人们有或许会把这种焦虑心情归因为与该集体触摸的成果然后发作消沉的外集体心情。而在继续的群际触摸进程中,假如个别能对外集体成员发作情感联络,那么他就能发作更活跃的外集体心情。Pettigrew(1997)的研讨发现,有跨集体友谊的欧洲人在五个成见丈量中,尤其是情感成见量表中,均取得了更低的分数。他们也更多地陈述了对外集体的欣赏和怜惜。继续的活跃群际触摸后,人们会深化了解表里集体的异同点,进而从头刻画对内集体观念,这一进程就是内集体再点评,其效果之一是对外集体心情的改动。Pettigrew对欧洲人的研讨一起发现,跨集体友谊树立与民族自豪感的凹凸呈显着的负相关。

42群际触摸、集体心情与社会公正感

试验成果标明,关于外地来沪大学生而言,集体心情能够中介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也就是说,群际触摸不只能够直接效果于社会公正感,还能够经过集体心情直接效果于社会公正感。但对上海本地学生来说,并没有得出显着的成果。

社会公正感在实践日子中,是了解集体的社会行为的一个关键要素。当人们感知到较高的社会公正感时,就更简单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更重要的是,被感知为公正的社会,会维护弱势集体向优势集体活动的期望,给予弱势集体经过尽力就能够改动位置的决心。

在安排公正感的研讨中,公正启示理论以为,个别在缺少有关安排威望是否可信的信息时,公正就会被当作决议计划中的启示规律来协助其决议是否参加协作(Lind, 2001)。在这个进程中,个别常常面对一种功能性的两难窘境。一方面,参加社会安排能协助个别完成个人方针,而且个别能够取得安全的社会身份;可是另一方面,个别需求遵从安排威望的指令,而这会使个别存在被剥削的或许——即他的发作没有和投入相等。这样的窘境凸显了信赖的重要性,假如个别信赖安排,那么因为他不用忧虑利益受损因而就更情愿协作。在信息不行完善的情况下,个别就会倾向于根据简单被观察到的现象来构成对公正的感知,而且将这种公正感当作信赖的代替变量,即假如安排决议计划者与个别的双边联络中给予个别公正的待遇,那就意味着其值得信赖,是值得协作的。这能够有用缓解这种社会窘境。类比到本研讨中对社会公正感的研讨,当来沪大学生缺少对上海社会的满足认知时,他经过与外集体的活跃群际触摸来获取能够被切身感知的信息,并在此进程中改进对外集体的心情,这些实践观察到的实在信息以及活跃的外集体心情在个别构成对上海社会的公正感知的进程中,起到了活跃的影响效果。

而关于上海本地学生而言,上海的社会公正感现已与其价值观系统绑定,伴随着较为安稳和一致的认知水平。在群际触摸的进程中所能获取的关于上海社会的信息并缺乏以影响到原有的公正感水平。另一方面来说,关于上海这座城市,本地学生对它有着更为杂乱的情感,这触及到了家庭及更高层次的生态圈的影响,是一个长时间且缓慢的社会化的成果。影响这个成果的要素或许有社会位置,文化水平,日子阅历,受教育情况以及品格特征等要素,因而也不难了解群际触摸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效果不显着了。

43实践指导意义

很多前人研讨和本研讨都证明了群际触摸的活跃效果。在西方研讨方向的指导下,之前对群际触摸效应的研讨根本限制在集体成见的范围内,而改进群际联络,远远不只在于改进成见这一个方面。在当时上海社会,要想进一步处理城市内杂乱的地域人口间的对立问题,群际联络是一个无法疏忽的课题。一方面,关于本地人口和外来活动人口两边而言,改进集体心情都将为个别营建更调和的人际联络环境;另一方面,在建造调和社会的大环境下,进步外来活动人口的社会公正感具有安稳社会的重要意义。当个别体验到更高的社会公正感时,更有或许发作利他行为。这是因为,个别对社会公正较高的满意度使得其倾向于发作更多的怜惜心,对自我而言,个别也更倾向于介意社会点评,然后削减不契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朝向公正公正开展的进程中,假如人们的社会公正感加强,就简单发作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也因而变得愈加调和、和睦。反过来,调和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建造和开展,因而能够构成良性循环。本研讨的实践指导意义就在于,当咱们将进步外来人员的社会公正感作为一个开展战略方针时,测验树立外来人员与原有的内部人员之间的活跃触摸或会是一个可行的计划,详细的触摸办法按照详细情境能够是多种多样的,其间,集体心情的改动可作为群际触摸是否发作效果的一个参阅根据,终究猜测社会公正感的进步。

44研讨展望

针对研讨的成果和缺乏,对社会公正感未来的研讨和开展方向作出如下展望:因为国表里关于公正感的威望研讨仍会集在安排范畴内,较少有重视社会公正感范畴的前人研讨,所以不论是对社会公正感的影响要素仍是社会公正感对行为的影响效果的研讨都值得深化评论。其次,不论是群际触摸的进程仍是社会公正感的构成或改动,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而本研讨是一个横向研讨,未来能够测验开展纵向研讨评论详细的开展进程。

參考文献

李艳敏(2012). 幻想性群际触摸、触摸阅历对农民工内隐成见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刘俊升, 桑标 (2010). 内隐-外显心情的联络及其行为猜测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8(2), 59-66.

張莹瑞, 佐斌(200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开展. 心思科学发展, 14(3), 475-480.

张媛(2009). 我国青少年社会公正感的结构与丈量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llport, G. W.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Addison Wesley.

Amir, Y. (1969). Contact hypothesis in ethnic rel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1(5), 319-342.

Brown, R., Maras, P., Masser, B., Vivian, J., & Hewstone, M. (2001). Life on the ocean wave: Testing some intergroup hypotheses in a naturalistic setting.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4(2), 81-97.

Henry, P. J., & Saul, A.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justifi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9(3), 365-378.

Islam, M. R., & Hewstone, M. (1993). Dimensions of contact as predictors of intergroup anxiety, perceived outgroup variability, and outgroup attitude: An integrative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6), 700-710.

Jost, J. T., Pelham, B. W., Sheldon, O., & Ni Sullivan, B. (2003).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sonance on behalf of the system: Evidence of enhanced system justification among the disadvantaged.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1), 13-36.

Lind, E. A. (2001). Fairness heuristic theory: Justice judgments as pivotal cognitions i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Advances in organizational justice,56(8), 56-88.

Pettigrew, T. F. (1997). Generalized intergroup contact effects on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2), 173-185.

Pettigrew, T. F., & Tropp, L. R. (2006). 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5), 751-783.

Shook, N. J., & Fazio, R. H. (2008). Interracial roommate relationships an experimental field test of the contact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7), 717-723.

Saguy, T., Tausch, N., Dovidio, J. F., & Pratto, F. (2009). The irony of harmony intergroup contact can produce false expectations for equ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 114-121.

Van den Bos, K. (2003). On the subjective quality of social justice: the role of affect as inform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justice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3), 482.

Van den Bos, K. (2005). W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air Process Effect?. In J. Greenberg, J. A. Colquitt, J. Greenberg, J. A. Colquitt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p. 273-300).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Wright, S. C., Aron, A., McLaughlinVolpe, T., & Ropp, S. A. (1997). The extended contact effect: Knowledge of crossgroup friendships and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73-90.

West, T. V., Pearson, A. R., Dovidio, J. F., Shelton, J. N., & Trail, T. E. (2009). Superordinate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oommate friend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6), 1266-1272.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intergroup contact on social justice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roup attitude. The study collected data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got 198 effective samples in total. Under the controlling of the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and ag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1)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Shanghai or other cities, intergroup contact can affect group attitude significantly. Students with a higher intergroup contact level tend to have more positive group attitude. (2)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other cities, intergroup contact can affect social justice significantly. Students with a higher intergroup contact level tend to perceive the social fairer, and group attitude mediates the effect between intergroup contact and social justice. (3)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Shanghai, intergroup contac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ial justice.

Key words: intergroup contact; group attitude; social justice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