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保健方法 夏日保健,勿忘除湿
李耀辉
到了夏日,常常有人说体内“有湿气”“湿气重”,要求除湿气,那么,究竟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体现?应该怎么“除湿气”?
暑湿之气易袭人
湿气分体内和体外两种。
体外的湿气就是大天然的湿气。大天然的湿气从哪里来?来自雨水。比方夏日天然界的湿邪就是暑湿之气,“暑多夹湿”。发生的原因是:夏日天气炎热,雨水又多,雨后初霁,暑热把地上的雨水湿气蒸发、弥散到天空,构成天然界的暑湿。
体内的湿气来自于咱们饮入的液体。暑热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气随汗泄所构成的,即暑热伤到了人体的阳气与阴液,脾胃功用受按捺,脾胃的功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体内水湿的运化反常就会导致湿邪内生,而频频的饮水也会加重水湿内停。
同样是体内有湿气,青年人阳气充分,不必药物湿气也能够很快的去除;中年人需求药物辅佐,才干有用祛湿气;假如是老年人,即使终年用药体内的湿气也不简单去除。
所以说体内的湿气与人体阳气的壮旺程度有关,尤其是脾胃的阳气,在湿气的发生、去除进程中起着要害的作用。
四大主症辨湿气
人日子在大天然中,大天然的湿气对人体影响非常大。体外的湿气能够诱发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然后引发人体的种种不适。人体湿气重了会有什么体现?
症状一:看大便
1.大便色彩发青,不成形,形似溏泥,长时间便溏,必定体内有湿。其间,大便稀溏、味轻,为脾虚生湿;大便稀水或带泡沫,为受风寒湿。
2.大便虽成形,但大便之后总会有一些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臭味重,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是湿浊内阻化热的体现,由于湿气有黏腻的特色。
3.若大便不成形的一起还伴有便秘,阐明体内的湿气现已很重。
症状二:看舌苔
健康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黄中带腻,则是体内有湿的体现,黄得越凶猛,或腻得越凶猛,阐明湿邪越严峻。
假如舌苔白厚,且滑而湿润,则阐明体内有寒;假如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阐明体内有湿热;假如舌质赤红无苔,则阐明体内现已热到必定的程度,伤阴了。
症状三:身懒、心懒
首要是最近变懒了。平常很生动,这一阵子俄然人就变懒了,“懒得动”“懒得说话”。其次是俄然变乏,感到累、疲倦、困重,总想躺下来歇息一阵子。还有就是脑筋不清醒、反应迟钝、简单忘事。这些都可能源自湿气困阻体内。体内有了湿气,一般会阻挠阳气向上运转,脑筋是人体最需求阳气的当地,体内阳气由于湿气的阻挠不能及时向上走,就会呈现脑筋不清、反应迟钝、顾此失彼,或许性情冷漠、冷淡乃至郁闷,干事缺少热心和热情等。
症状四:胃口差
该吃饭了,却没有一点儿饿的感觉;稍吃点东西,胃里就胀胀的,乃至还隐约有些恶心感,尤其是夏日时,这种感觉更多见。其间的原因就是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脾胃功用较弱而构成的。
除了以上四大主症外,还有其他体现
★手脚冰凉。体内有湿气,在人的体表和体内之间构成一道屏障,体内的阳气不能灵通四肢,就会呈现手脚冰凉。
★梦中呈现游水、发大水、在雨天行走,梦到有人在后面猛追,而自己跑不动。
★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反常。湿气把阳气郁阻在体内,阳气的运转不畅,日久会呈现血压、血糖、血脂升高。
★俄然变胖了。饮食也没有添加,和正常相同日子,体重添加了,乃至是在操控饮食的情况下体重添加了。“喝凉水也长肉”八成与体内湿气重有关。
★痤疮、湿疹增多了。
★小便晦气、不力,逃避房事。
归纳除湿作用佳
在除湿方面,许多人常常问“我该吃什么才干除湿”。其实,除湿是一个归纳的进程,需求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要,规则日子。常常不准时吃饭、熬夜,湿邪天然就会找上门来。为什么很多青年人湿气重,痤疮、排便不爽,这都是没有规则日子惹的祸。喝冷饮、吃泡面、通宵玩电脑,这些坏习惯不改,体内的湿气也难以消除。
其次,合理运动。运动能振作、激起体内的阳气,运动后人体内的阳气就好像夏日的太阳消除地上的湿气相同,能很快消除体内的湿气;缺少运动的人,体内的阳气就好像冬天的太阳相同绵软无力,无法很快消除地上的湿气,导致湿气在体内纠缠重复,无法出去。
再次,少吃有助于除湿。许多人想的是多吃薏米、山药等健脾除湿之物,可是,体内的湿气重,与咱们吃得多也有联系,少吃一点,脾胃的担负轻一些,体内的湿气天然减轻的就快一些。
需求提示的是,除湿气不在于温补。尽管说体内的湿气重与阳气缺乏有关,但由于湿气在体内与人体的正气相奋斗的进程中会呈现许多杂乱的改变,有寒热真假的不同,所以除湿气不能过火强调温补的食物或药物,以免引起更多的不适。
至于除湿该吃什么不应吃什么,这是一个很杂乱的问题。不同体质的人,湿邪的体现也会杂乱多变,所以不能引荐一个一致的食谱来除湿。如,关于湿热邪气有舌红苔黄腻、脑筋不清醒、口黏、口苦、口渴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能够喝薏米和绿豆粥,或吃西瓜;关于湿邪内阻有舌淡苔白腻、头蒙如裹、口不渴、脘痞、腹胀、四肢疲倦重浊、大便溏泻等症状,能够喝炒薏米炒山藥粥,也能够喝藿香正气液,这对湿热和湿邪都有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