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马补肾丸一盒 《我国药典》收载中药海马的基原与性状讨论

点击:0时间:2020-12-10 11:24:39

蒋超+单锋+袁媛+刘富艳+詹志来+金艳+赵玉洋+黄璐琦

[摘要] 海马为重要动物药材,用药前史悠久,商场混伪品很多。为拨乱反正,对历代海马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相片进行考证,结合标本馆收藏动物标本和药源查询,以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 1901、棘海马H. 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 kuda, 1852、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 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 1853的枯燥体。《我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 histrix, 1856实为棘海马。并主张对海马性状进行修订,添加辨别方法,以树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操控规范。

[关键词] 海马; 基原; 性状辨别; 我国药典

[Abstract] "Haima.jpg" >

[Key words] Haima; zoological origin; macroscopical identification; China Pharmacopoeia

海马为常用贵重中药材,除初次收载于1963年版《我国药典》时未载小海马(海蛆) Hippocampus japonicas Kaup外,尔后历版《我国药典》均规则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 kelloggi Jordan & Snyder、刺海马H. histrix Kaup、大海马H. kuda Bleeker、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 Leach或小海马(海蛆)的枯燥体[1-9]。现在中药商场上海马产品药源杂乱,存在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棘海马H. spinosissimus、鲍氏海马H. barbouri、虎尾海马H. comes、吻海马H. reidi、和平洋海马H. ingens等10余种海马[10-11],很少见刺海马,与《我国药典》存在较大的差异。张朝晖等[12]对中药海龙和海马进行过本草考证,但未能判别历代本草作品中海马的详细物种。鉴于此,本文对传统药用海马种类加以考证,以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1 本草考证

1.1 文献中对海马形状的描绘

海马,俗称“水马”,最早出于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的水马项下,称:“交趾海中有虫,状如马形,因名曰水马,妇人难产者,手握此虫,或烧作屑服之,则更易如羊之产也”,其形状及成效与后世记载相共同,可知“水马”即现在所称海马。海马之名最早出自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谨按《异志》,巨细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生西海”,尔后海马之名一向沿袭至今,《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也先跋文有水马或海马,但仅描绘为归于鱼虾类,头如马形,长五六寸,色彩从黄到黑,无法精确判别其详细物种。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初次对海马有详细描绘,称:“《注》中又引水马,首如马,身如虾,背伛偻,身有竹节纹,长二三寸,今谓之海马”,极为逼真,能够断定所称海马便是现在海马属Hippocampus物种(图1)。尔后本草对海马的描绘根本相似《本草衍义》,仅巨细、体色、产地具有差异。1959年出书的《中药志》初次记载了4种海马的拉丁名,断定海马的基原动物为克氏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与1963年版《我国药典》首载时共同,1977年版添加小海马(海蛆),尔后历版《我国药典》均沿袭此规则(表1)。

1.2 历代本草中海马的产地和巨细评论

民国曾经本草中海马的来历为南海或西海。“南海”自西汉今后均指今我国南海区域,西海在先秦史籍泛指西方海域,汉今后一般指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及印度洋西部等[35]。海马出西海的说法仅见于《本草拾遗》、《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拾遗》曰:“谨按《异志》,巨细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生西海”,因为《本草拾遗》海马项是直接引述《异志》,根据其描绘“巨细如守宫,虫形若马形”,與《南州异物志》称号及内容相符,“异志”极有或许指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但是《南州异物志》记载海马产交趾,即今北部湾和广西北海区域,从属南海,故此处西海有或许为南海之误。《本草品汇精要》引证《图经本草》,曰“生西海,巨细如守宫虫”,但《图经本草》原文为“又有一种水马,头如马形,长五六寸,虾类也,生南海”,故此处也应为南海。《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称海马“生西海马海中,种亦虾属,一二寸长,细微形如守宫”,好像为“生西海海中”、“海马生西海中”或“生西海中”的错讹。南海是我国海马类动物的散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资源丰富、产量大,是海马类药材的主产区,与历代本草记载的海马巨细、体色、形状不同的成果相共同,能够开始断定海马药材首要产自南海海域。现在我国南海海域海马首要为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棘海马、刺海马,或许存在鲍氏海马、和平洋海马和虎尾海马等[13,36]。endprint

历代本草对海马巨细描绘纷歧,包含“巨细如守宫”(《本草拾遗》)、“长五六寸”(《图经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长二三寸”(《本草衍义》、《本草蒙筌》等)、“长一二寸”(《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本草纲目拾遗》等),因为《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衍义》、《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均绘有药图,形状精确,故能够以为海马巨细从一二寸到五六寸均有。我国1尺折合长度自南北朝今后一向为28~32 cm[14],无严重改动,故海马巨细不同首要由种类或成长期不同导致,药用海马体长为3~20 cm,海蛆长度一般小于3 cm (表1)。

1.3 本草药图中海马的物种辨认

1.3.1 本草图片中的海马物种 明清时期的本草多附有海马药图,其间以《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作品最早,《本草品汇精要》形状、份额最为精准。根据海马的首要辨别特征[37](图1),对《本草品汇精要》、《金石昆虫草木状》、《本草原始》和《本草纲目》中海马的基原物种进行了辨认。

《本草品汇精要》和《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海马a和c均为大海马H.kuda,详细表现为:头大而深,冠略向后歪斜(图2特征6,18)、体宽,龙骨瓣杰出(图2特征7,15),颊棘数为1,颊棘不高,略杰出(图2特征9,17),体平、无棘刺,体棘和尾棘略凸起呈圆点状(图2特征8,16)。海马b和d均为线纹海马H.kelloggi,详细表现为:头大而深,中等高度的冠,冠前平整呈平板状(图2特征1,10),颊棘不高,略杰出(图2特征2)或呈刺状(图2特征 11),体窄,雌雄性个别龙骨瓣均不杰出(图2特征3,11),骨环厚而显着(图2特征5,14),第4~7体棘有时稍微杰出(图2特征4,13),海马属契合此特征者仅有线纹海马1种。

《本草原始》中的海马e或许为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详细表现为:e具有典型的内钩状颊棘(图2特征20),头小而尖,眼眶处呈黑色,冠很低(图2特征19),体棘杰出而短(图2特征21),因为e无育儿袋,为雌性海马,三斑海马1,4,7体环短棘基部的典型黑色圆斑有时彻底不行见,除此之外其特征彻底契合三斑海马。海马f或许为大海马H.kuda,其体色黑(图2特征25),冠高(图2特征22),雌性龙骨瓣仍然显着(图2特征23),体平、体环和尾环无棘刺(图2特征24)。海马g具有日本海马的中心特征,包含体型小,体平而宽,吻极短(图2特征26),冠低,冠棘不显着而呈山脊状(图2特征27),具有此特征的海马为日本海马、棕海马H. fuscus和欧洲海马H. hippocampus,但棕海马和短吻海马仅产自地中海及西非海域,而且棕海马体型瘦弱、欧洲海马有长而尖利,不易疏忽的眼棘,而海马g体型宽扁、无棘刺,故可判别g为日本海马。海马h或许为棘海马,首要特征为显着的冠,冠前棘兴旺(图2特征30),中等长度的吻(图2特征28),具有2根杰出的颊棘(图2特征29),我国南海海域具有2根颊棘的海马有刺海马、鲍氏海马、日本海马和棘海马,但刺海马全身具有尖利而兴旺的棘刺,吻很长,而鲍氏海马具有十分高的冠,该特征极难疏忽,而海马h均不满意,故揣度为棘海马。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中海马(图3A)头似马形,体扁平,尾部弯曲,其形相似海马,能够断定为海马属Hippocampus物种。《本草纲目》金陵本(图3B)形似虾形,与海马特征相差很远,或许为海马的后一条目“海虾”或再后一条目“虾”的图错入导致;钱蔚起本(图3C)与海马形状稍挨近,但亦无法判别是否为海马;张绍棠本绘有海马和海蛆图(图3D),其图十分精准,为清朝光绪年间重绘,能够反映晚清海马用药种类。根据形状特征,能够判别《本草纲目》张绍棠本中的海马a为棘海马。首要,体环、尾环具有显着棘刺(图3特征6)的海马为棘海马、鲍氏海马、留尼旺海H.borboniensis、直立海马H. erectus、长吻海马H.guttulatus和刺海马,但鲍氏海马、刺海马均具有双颊棘,长吻海马颊棘为点状,留尼旺海马和直立海马均具有显着的鼻棘,海马a均不满意这些特征。海马a具有中等高度的冠,冠上有明顯的棘刺(图3特征1),具有杰出的颊棘(图3特征2),中等长度的吻,无鼻棘(图3特征3),体宽,龙骨瓣杰出,腹部有显着的棘刺(图3特征4),育儿袋细长(图3特征5),与棘海马特征彻底共同。标示为海蛆的海马b或许是棘海马,表现为体环、尾环具有显着棘刺(图3特征11),显着的冠,冠上有显着的棘刺(图3特征8),中等长度的吻,无鼻棘(图3特征10),可见冠前棘(图3特征9),仅有与之不符的特征是无颊棘,或许是海蛆体型小,棘刺不显着所造成的。

1.3.2 本草相片中的海马物种 建国前历代本草中仅民国陈存仁《我国药物标本图影》中有海马相片[40](图4),均为海马属物种,尾部弯曲,其间海马a为雄性,海马b,c,d均为雌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海马的首要辨别特征进行物种辨认。海马a,b,c,d均无鼻棘(图4特征1,5,10,14),故均非刺海马,海马a冠略向后歪斜(图4特征2),颊棘不显着而呈圆点状(图4特征3),龙骨瓣杰出而显着(图4特征4),体平,体环和尾环无棘刺,尾环稍微杰出(图4特征5),具有此类特征的仅为大海马。海马b具有典型的线纹海马的特色,其冠显着(图4特征6),颊棘杰出(图4特征7),龙骨瓣不显着,有短棘(图4特征8),体环厚而杰出(图4特征9),能够判别为线纹海马。海马c冠杰出,有棘刺(图4特征11),因为其颊棘单枚,杰出(图4特征12),故非鲍氏海马、刺海马或长吻海马,海马c无鼻棘,故也非直立海马,一起其体环杰出,具棘刺(图4特征13),彻底契合棘海马的特征。海马d具有显着的直而稍微后仰的杰出颊棘(图4特征16),结合其具有显着的冠,冠前平整呈平板状(图4特征15),无颊棘,体环稍微杰出(图4特征17),揣度海马d或许也是线纹海马。endprint

2 《我国药典》中海马基原评论

2.1 刺海马基原评论

从本草考证的成果可知,明曾经本草所载海马基原为海龙科海马属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 cm,产于南海海域,不必日本海马;明代运用海马或许为大海马、三斑海马及线纹海马,所载小海马或许来自日本海马或棘海马(《本草衍义》、《本草品汇精要》);清代运用棘海马(《本草纲目》·张);民国以来运用大海马、线纹海马和棘海马等(《我国药物标本图影》),历代本草未见运用刺海马的报导。而1977后历版《我国药典》规则的海马基原均为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刺海马和日本海马(图5)。

《我国药典》录入的刺海马是否为棘海马之误?1963年版《我国药典》公布前首要本草对海马来历记载纷歧(表1),但《我国药典》海马基原与《中药材手册》的海马图及《中药志》相共同,或许受其影响。对一起代首要本草和动物学专著进行查询发现,一切作品中的刺海马均吻较短、无颊棘、冠前棘矮小,应当是棘海马(图6 A~D);而且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检定组织、中药判定学家认可的刺海马相片也均为棘海马(图6 E~H)。进一步对我国科学院动物研讨所、北京市药品查验所、我国食品药品检定研讨院标本馆收藏前史标本进行查询发现,所藏刺海马标本均为棘海马(图7),其间以我国科学院动物研讨所标本馆所藏1932年搜集于福建厦门(标本号46921),1955年搜集于海南陵水新村(标本号32654)的刺海马标本最早,具有典型的棘海马特征。这些成果均标明,我国前史上所用刺海马实为棘海马。我国刺海马渔获量少,在亳州、安国、荷花池、清相等首要中药材商场中很少呈现,而棘海马散布广、产量大,是干流产品海马种类,商户和用户均以为棘海马是《我国药典》中的刺海马。为进一步确证,经调阅1963年版《我国药典》起草档案文件,发现其间心参考文献为1960年版《中药志》,而《中药志》所载刺海马附图和相片具有典型的棘海马特征,为拨乱反正,保证海马的可继续使用,主张对《我国药典》海马基原进行修订。

2.2 海马拉丁学名与中文名

历版《我国药典》对小海马(海蛆)的拉丁名记载有误。H.japonicus为H. mohnikei Bleeker的异名,现已不必[47]。H. mohnikei通行名为日本海马Japanese seahorse,历代本草记载的小海马(海蛆)并非一个特定的种,而是体型小的海马,包含日本海马(图2)、棘海马(图2,3)和三斑海马等;H. kelloggi又称克氏海马,国际通行名为大海马giant seahorse,H. erectus国际通行名为线纹海马lined seahorse,而和平洋海马H. ingens体表线纹最为显着,常与线纹海马相混杂,H. kelloggi,H. kuda,H. erectus,H. ingens的中文名与英文名均不一致;大海马在我国古代本草指体型大的海马,并非指特定的种(图2),H. kuda并非是我国体型最大的海马,大海马之名也易与线纹海马误解,且现在H. kuda通行名为管海马spotted seahorse。主张《我国药典》对海马的基原修订为: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 kelloggi,1901、棘海马H. 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 kuda,1852、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1853的枯燥体。

2.3 海马属药用种类评论

现在海马属有用种为41个[13],我国海域或许存在12种[48]。前史上,我国药用海马主产于我国南海,或许亦存在部分进口。《我国药典》收载5种海马或许是沿袭《中药志》和《南海鱼类志》的记载,线纹海马、大海马、刺海马(棘海马)、三斑海马均与传统记载,用药习气相符。但是,日本海马(海蛆)主产于我国山东黄海、渤海沿岸,《本草纲目拾遗》已清晰记载古代海蛆不入药,其渔获海域也与传统海马产地不符,且其体型小,一般以为药效欠安,应对其做进一步的药理学验证。温莲珑等[49]以为,应结合商场查询成果及海马资源现状来完善或扩展海马药材来历至海马属的近似种。但现在海马属一切物种均已列入《华盛顿条约》(CITES)附录Ⅱ,随意扩展药源种类有或许导致濒危海马类群生物资源的进一步耗竭。根据《生物多样性条约》所规则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可继续使用、公正获取”的方针和准则,以及海马“生南海”的用药习气,应进一步点评海马类生物资源的散布、多态性、蕴含量及濒危状况,与海马药用消耗量相匹配,在断定效果的基础上慎重扩展新药源种类。除《我国药典》收载的种类外,我国南海还散布有鲍氏海马、和平洋海马、虎尾海马,前史上还或许存在吻海马(我国科学院动物研讨所收藏,1955年,海南三亚搜集,標本号49209),其间和平洋海马体型大,成体大者可达31 cm,契合临床以海马体型大质量佳的用药习气,且药材商场上和平洋海马已占干流,在处理和平洋海马饲养的问题后,如能经过毒理学和药效学点评,主张《我国药典》海马项下添加和平洋海马为基原。

3 《我国药典》中海马性状的评论

3.1 体长与体色

《我国药典》对海马体长的描绘均与实践巨细有差异,《我国药典》规则线纹海马体长约30 cm,大海马体长20~30 cm,日本海马体长7~10 cm,但是文献中报导的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绝大多数个别均在28,17,17,17.2,8 cm之内[37],《东海鱼类志》[50]记载的7尾日本海马体长为4.5~7.5 cm,6尾线纹海马体长为12~14.4 cm,罕见海马能到达《我国药典》规则的体长。笔者对安国、亳州等药材商场中的海马进行抽样查询发现,线纹海马、大海马、棘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规范体长(standard length)分别为13.2~24.5 cm[n=13,±s=(18.56±3.46) cm,N80=15.6 cm];9.1~18.4 cm[n=20,±s=(13.7±2.47) cm,N80=11.5 cm];5.1~13.6 cm[n=62,±s=(9.83±2.07) cm,N80=7.7 cm];5.4~14.7 cm[n=88,±s=(9.55±2.12) cm,N80=7.2 cm]以及2.4~7.6 cm[n=89,±s=(4.63±0.94) cm,N80=3.9 cm]。而《我国药典》起草时中心参考文献《中药志》所附相片(原文相片编号48)中线纹海马或大海马均未超越25 cm,“刺海马”也未达15 cm,考虑到个别差异和采收期影响,主张《我国药典》对海马的体长修订为:线纹海马体长15~30 cm,大海马长10~20 cm,棘海马长7~16 cm,三斑海马长7~18 cm,日本海马长3~9 cm。endprint

《我国药典》规则线纹海马“外表黄白色”,大海马“黑褐色”,小海马“黑褐色”,但是海马体色与生境、食饵、是否去除皮膜联系很大,《我国药典》收载的5种海马均有从黄白色到黑褐色甚至深黑色的变异,在不同成长期内雄海马的体色也会发生变化,主张《我国药典》撤销对海马体色的规则。

3.2 性状描绘

跟着国外海马产品的流入和南海海域渔获量的添加,我国产品海马种类增多,《我国药典》对海马的性状描绘过于简略,不具有区别性和操作性。除体长体色外,《我国药典》规则的线纹海马特征均为海马属通用性状特征,无法区别种类,在查验工作中并未起到管控海马基原的意图。《我国药典》对大海马仅有体长和体色描绘;对刺海马规则“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而棘海马、鲍氏海马、长吻海马H. guttulatus及虎尾海马的部分个别体环上均存在细而尖的棘刺,不具有区别度;对三斑海马规则“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该特征一起存在于三斑海马和驼背海马H. camelopardalis,且三斑海马具有显着的性二型特色,1,4,7体环棘基部黑斑仅见于成体雄性,雌性和幼体不行见或偶见;小海马规则为“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微”,亦为小型海马的根本特征,实践查验工作中不具操作性。因为海马的首要辨别特征包含冠型、冠前棘、眼棘、鼻棘、吻长、颊棘、体棘、体环特征、尾长等,为了更好的树立海马的质量操控规范,应进一步根据其辨别特征完善《我国药典》中海马的性状。主张《我国药典》海马的“性状”项修订为:线纹海马(克氏海马):体长15~30 cm。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冠高,冠前区较为平整。无鼻棘,眼棘和颊棘钝且杰出,颊棘向后杰出。躯干部狭隘且润滑,体环增厚。雄性躯干下部有一育儿袋。体轻,骨质,坚固。气微腥,味微咸。大海马(管海马):体长7~20 cm。冠较高而后仰,冠棘呈圆形。无鼻棘,颊棘不显着,呈圆点状。体滑润,无棘刺。刺海马(棘海马):体长10~16 cm。头冠高,冠上有4~5个显着的棘刺,冠前棘小。颊棘1~2枚,体环上的棘刺显着,尾部棘刺无显着长短替换。雄性育儿袋两边棘刺长且显着。三斑海马:体长7~18 cm。头冠低,颊棘和鼻棘弯钩状。雄性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小海马(日本海马):长3~9 cm。吻矮小。头冠低,冠棘不显着。颊棘2枚,矮小。第4,7体环交接处增大呈按钮状。尾部显着善于躯干部。

4 小结与评论

因为前史原因,《我国药典》中海马基原和性状描绘均存在缺乏。本研讨经过对历代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相片进行考证,结合1963年版《我国药典》海马项起草材料、标本馆收藏动物标本和产品药源查询,以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kelloggi,1901、棘海马H.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kuda,1852、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1853的枯燥体。《我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histrix,1856实为棘海马。

现在药材商场上海马种类繁多,称号紊乱。应对《我国药典》中海马项进行全面详尽的修订,厘清其来历,断定可药用的种类,详化性状描绘,树立新的精确辨别方法尤其是根据DNA的辨别方法,添加查看项,以树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操控规范。

[参考文献]

[1] 我国药典. 一部[S]. 1963: 216.

[2] 我国药典. 一部[S]. 1977: 499.

[3] 我国药典. 一部[S]. 1985: 255.

[4] 我国药典. 一部[S]. 1990: 258.

[5] 我国药典. 一部[S]. 1995: 257.

[6] 我国药典. 一部[S]. 2000: 240.

[7] 我国药典. 一部[S]. 2005: 206.

[8] 我国药典. 一部[S]. 2010: 275.

[9] 我国药典. 一部[S]. 2015: 293.

[10] Hou F,Wen L, Peng 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ar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ied seahors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using DNA barcoding[J]. Mitochondr DNA Part A, 2016: 1.

[11] Chang C H, Jang-Liaw N H, Lin Y S, et al. Authenticating the use of dried seahors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in Taiwan using molecular forensics[J]. J Food Drug Anal, 2013, 21(3): 310.

[12] 張朝晖,徐国钧,徐珞珊,等. 中药海马、海龙的本草考证[J]. 我国中药杂志,1995,20(12):710.

[13] Lourie S, Pollom R, Foster S. A global revision of the seahorses Hippocampus rafinesque 1810 (Actinopterygii: Syngnathiformes): taxonomy and biogeography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J]. Zootaxa, 2016, 4146(1): 1.endprint

[14] 邱光亮.我国历代度量衡考[M]. 北京: 科学技术出书社, 1992:520.

[15] 万震.南州异物志[M]. 陈运溶辑校, 1911: 127.

[16] 李昉.和平御览.卷九五〇[M]. 影印本. 北京: 中华书局出书, 1960: 4218.

[17] 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M]. 尚志钧等辑校.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1994: 454.

[18] 陈藏器. 本草拾遗[M]. 尚志钧等辑校.芜湖: 皖南医学院, 1983: 95.

[19] 苏颂. 图经本草[M]. 胡乃长等辑注.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书社,1988: 339.

[20] 寇宗奭.本草衍义[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7: 98.

[21]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 影印本.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1982: 722.

[22] 陈嘉谟. 本草蒙筌[M]. 王淑民点校.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1988: 427.

[23] 王文洁.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第8卷[M]. 影印版. 北京: 中医古籍出书社, 2001: 18.

[24]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1965: 1395.

[25] 李中立. 本草原始[M].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2007: 520.

[26] 郭佩兰.本草汇[M]. 王小岗,庄扬名,张金中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书社, 2012: 480.

[27]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 公民卫生出书社, 1957: 355.

[28] 黄宫绣. 本草求真[M]. 上海: 上海科技出书社, 1959: 31.

[29] 朱晓光. 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 北京:我国医药科技出书社, 1999:364.

[30] 刘文英.药物学备考[M]. 北平: 北平同济堂,1935: 283.

[31]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中药材手册[M]. 北京:公民卫生出书社, 1959:500.

[32]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 药材学[M]. 北京:公民卫生出书社, 1960:1282.

[33] 我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讨所.中药志.第4册[M]. 北京:公民卫生出书社,1961: 90.

[34]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 药材学讲义[M]. 北京:公民卫生出书社,1962:422.

[35] 我国前史地名辞典编委会.我国前史地名辞典[M]. 南昌: 江西教育出书社,19 86: 281.

[36] Zhang Y H, Qin G, Zhang H X, et al. DNA barcoding reflects the diversity and variety of brooding traits of fish species in the family Syngnathidae along China′s coast[J]. Fish Res, 2017, 185: 137.

[37] Lourie S, Foster S, Cooper, E. et al. A guid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ahorses. Project seahorse and TRAFFIC North America[M].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World Wildlife Fund, 2004: 1.

[38]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彩绘图卷 [M]. 成都:巴蜀书社, 2007: 726.

[39]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墨线图卷 [M]. 成都:巴蜀书社, 2007: 2528.

[40] 陈存仁.我国药物标本图影[M]. 北平:国际书局, 1935: 220.

[41]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五颜六色图谱.第1册[M]. 北京:科学出书社, 1987:228.

[42] 赵中振, 陈虎彪.中药材判定图典[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书社, 2010: 473.

[43] 徐国钧, 王强.中草药五颜六色图谱[M]. 3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书社, 2006:931.

[44]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公民共和国药典中药五颜六色图集[M].1995年版. 广州: 广东科技出书社, 1996: 375.

[45] 张春霖. 我国动物图谱·鱼类.第3册[M]. 北京:科学出书社, 1958: 36.

[46] 我国科学院动物研讨所, 我国科学院海洋研讨所, 上海水产学院. 南海鱼类志[M]. 北京:科学出书社, 1962: 232.

[47] Lourie S, Vincent A,Hall H. Seahorses: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the world′s specie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Project seahorse[M].London, UK: IMIS, 1999: 1.

[48] 陈大刚, 张美昭.我国海洋鱼类.上卷[M]. 青岛: 我国海洋大学出书社, 2015: 725.

[49] 温珑莲, 李军德, 万德光, 等. 海马商场查询与基原动物判定研讨[J]. 我国中药杂志, 2013, 38(7): 969.

[50] 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 南海鱼类志[M]. 北京:科学出书社, 1963: 181.

[责任编辑 吕冬梅]endprint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