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状况患者中很多人会转躁相妨碍 产后郁闷患者的心思状况及护理
沈婷
产后郁闷症是女人精力妨碍中最常见的类型,归于神经性郁闷症领域。典型的产后郁闷症是指在产后6周内发作,可继续整个产褥期,有的乃至继续至幼儿上学前,是女人出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人物的改动以及心思的改动所带来的身体、心境、心思等一系列改动。产后郁闷症的发病率在13.1%~16.3%,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1-2]。产后郁闷不只损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并且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压力,因而成为各学科的研讨热门。了解妇女产后郁闷的发作现状,剖析影响产后郁闷的心思、生理和社会学要素,为高危人群的防治供给依据,为产褥期妇女心思调适的开展提出可行性主张。
产妇临产后呈现的郁闷症状,是产褥期精力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3]。产后郁闷症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心思疾病,是在临产后呈现的郁闷妨碍。其体现与其他郁闷妨碍相同,心境低落、哀痛哭泣、快感缺少、忧虑多虑、胆怯惧怕、烦躁不安,易激惹。严峻时失掉日子自理和照料婴儿的观失望、自伤自杀。
1 临床体现
1.1 中心症状
1.1.1 心境或心境低落 患者自觉心境低沉、苦恼忧伤、爱好索然、苦楚难熬,有岁月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自称“快乐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常有无望感、无助感和无用感。典型的心境低落有晨重晚轻节律改动的特色,即心境低落在早晨较为严峻,而黄昏时可有所减轻。患者常常体会到心境低落,哀痛,常感到心境压抑,懊丧,情感淡漠。患者常常能够在压抑状态下所体会的失望、哀痛心境与损失亲人所形成的的哀痛心境想差异。在郁闷发作的基础上患者会感到失望、无助和无用。
1.1.2 爱好缺少 患者对曾经喜欢的各种活动爱好明显减退乃至损失,例如患者曾经很爱打球,现在却对打球一点爱好都没有。也不太情愿说话,对曾经所喜欢的活动都提不起精力来,不情愿见人,遇到问题甘愿藏在心里,也要自己去处理。
1.2 疲乏、胃口不振 一般产后的患者会感到疲乏,但产后郁闷的患者会疲乏至认为自己患病。患者一般没有心境进食,但有时会透过暴食来发泄压力,不过往后又会因肥壮而感到愧疚和不安。首要体现为胃口下降或体重减轻。胃口减退的发 生率为70%。
1.3 失眠、焦虑 产后郁闷症的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睡觉妨碍,首要体现为入眠困难,或常常多夢,乃至有些还会深夜吵醒。患者常常会由于惧怕不明白照料婴儿而感到焦虑,一同又忧虑婴儿的健康。
2 护理
2.1 心思护理 鼓舞产妇自动倾诉心里的苦楚和主意,尊重产妇的隐私权。问询产妇对本次临产的期盼和实践体会,鼓舞其回想临产情形的频率,和对临产的感触。
2.2 睡觉护理 产后郁闷患者往往因寓居的环境、失眠、早醒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苦楚有关。严峻的失眠和早醒会影响产妇的日子质量,加剧郁闷病况的开展。要随时评价产妇的睡觉质量,并了解失眠、早醒的原因[4]。假如由于环境的改动或一时刻的苦恼而形成的失眠,可通过与产妇的攀谈,缓解心思不适感,无需用药。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则应针对原因给予相应措施,以增进患者的睡觉时刻和质量。
2.3 饮食护理 产后郁闷的患者大多数会呈现胃口减退,所以应该依据病况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饮食[5]。所谓“三分医治,七分补”饮食有辅佐医治的成效,患者有必要戒烟、戒酒。不宜食用易上火的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坚持大便晓畅。可依据产妇的饮食习惯供给养分丰厚、荤素调配适合的食物,添加胃口,留意饮食卫生,创立高质量的饮食环境。
2.4 安全护理 所寓居的环境应该根绝呈现自杀物品如剪刀、绳子、玻璃等风险物品,日子设备应安全,避免外界对产妇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和其他郁闷患者触摸,避免郁闷心境的相互感染。为产妇供给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环境。
小结
产后郁闷的症状周期比较长,可继续数周。一般发作在临产后的数日或数周。心思护理对缓解症状,帮忙医治,及产后恢复和防备复发有极大的协助。医护人员应该和其家族一同为患者发明一个温暖舒适愉快的健康环境,有利于产妇的恢复,使产妇感觉到身边不时有人在协助她,削减其孤独感,建立打败疾病的决心。要视产妇为一家人,言语亲热,多运用一些鼓舞劝导的话,诲人不倦的进行心思上的引导,使其从头建立照料婴儿和抚育婴儿的决心,促进母子之间的爱情,与产妇进行情感的沟通是消除孤寂的最好方法,在护理上自动与产妇沟通思想和家庭深化的谈心并通知家人活跃合作咱们。
参考文献
[1]邱忠君,汪俊红,吕翠.孕产妇心境评价查询与产后郁闷症防备J]. 我国妇幼保健,2010,25(19) : 2710-2712.
[2]钱耀荣,晏晓颖.我国产后郁闷发作率的系统剖析[J].我国有用护理杂志,2013,29( 12) : 1-3.
[3]刘一迪,李晓宏,张洪涛.产后郁闷发作现状及其相关社会心思影响要素剖析[J].我国妇幼保健,2015,30:3794-3796.
[4]刘慎梅,胡艳芳.产后郁闷现状及其影响要素查询剖析[J].我国临床护理,2015,7(4):281-283.
[5]朱春香. 产后郁闷相关风险要素及护理研讨进展[J].2014,14(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