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美中介论 艺术经历与共情:审美希望的中介效果

点击:0时间:2020-07-28 13:05:02

孙铃+刘子微+黄四林+张红川+马敏

摘 要 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经历在个别心思才能开展中起着重要效果。本研讨经过对280名艺术院校及一般高校大学生的查询,剖析了艺术经历、审美期望与共情的联络。成果标明:(1) 艺术经历与共情显着正相关,艺术经历越多的大学生共情得分越高。(2) 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中起到部分中介效果,艺术经历多的大学生其审美期望更高,审美期望高的个别具有更好的共情才能。(3)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期望显着高于一般高校大学生。本研讨承认了艺术审美活动与共情的联络,评论了经过艺术审美活动进步共情才能的潜在或许性,扩展了艺术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 共情;艺术经历;审美期望;中介效果

分类号 B824.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1

1 导言

早在十九世纪末,有关艺术与审美的评论中就会说到共情一词,开端用的词是德语einfühlung(Gladstein, 1984)。在艺术领会中,个别经过本身的感觉运动体系对别人心思状况或情感进行仿照,然后发生情感上的共识(Freedberg & Gallese, 2007)。艺术活动能够充沛调动感觉、感觉、运动体系的参加,进而进步个别在认知和人际互动方面的体现(PhillipsSilver & Keller, 2012)。详细而言,参加艺术活动,重复操练了某种视觉、听觉或动作办法的技术,使之与时刻空间相和谐,或许经过与别人互动来到达某一个详细的方针。这些技术要求个别具有猜测事情、辨认别人目的以及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适应的才能(Sebanz, Bekkering, & Knoblich, 2006)。艺术活动中树立的感觉-体现的联络(percep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能够解说个别共情才能的进步。本研讨经过对艺术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查询,来评论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而且测验阐明审美期望在其间的中介效果。

共情是指个别进入与别人类似的认知或情感状况的才能(Sevdalis & Raab, 2014)。现在的研讨者以为共情是社会认知的中心,而且在感觉、感觉、举动和心境之间起到联络的效果(Decety, 2010)。Goldman(2009)提出的仿照论是现在解说共情心思机制的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理论。仿照論以为个别经过进入和别人类似的情境中,仿照别人然后核算和猜测别人的情感状况(Gallase & Goldman, 1998)。例如,当一个人失恋并哀痛的时分,咱们之所以能领会到对方这种哀痛,是由于咱们将自己置身于失恋这种情境中,然后了解和领会对方的哀痛心境。而且这种共情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有仿照别人的才能(Arkway, 2000)。艺术经历能够影响个别的共情,正是由于艺术活动使咱们进入一个仿照的共情进程。

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得到了一些实证研讨的支撑,音乐、舞蹈、扮演等不同范畴的艺术活动都与共情才能有关。音乐作为一种沟通信号,最早被以为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仿照,倾听者经过仿照后的领会领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个机制就是共情的进程(Egermann & McAdams, 2013)。有研讨发现,音乐教育能够显着进步共情才能(Kalliopuska & Ruokonen, 1993)。Goldstein(2011)的研讨也发现对被试进行一年的艺术练习(视觉艺术和音乐)后,被试的共情水平显着进步。舞蹈作为一个个别动作仿照的进程,也被证明能够培养人的共情才能(Behrends, Müller, & Dziobek, 2012)。一起,在观看舞蹈扮演时个别能够经过舞蹈艺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取得一些情感信息,然后经过大脑区域的仿照然后领会到相同的情感领会,因而这种带有情感的身体活动使观看者本身的情感进程得到激起,然后发生情感上的共情(Christensen & CalvoMerino, 2013)。

在扮演范畴,戏曲理论学家们研讨不同人的共情才能发现,扮演艺术能够进步个别了解别人的共情才能(Verducci, 2000),这是由于在扮演进程中需求深化了解和感触所要诠释的人物,而这个进程实际上就是艺人对剧本人物的仿照并发生共情的进程。可是,也有研讨发现了不一起的成果,如有研讨标明艺人的共情得分尽管比非艺人的高,但差异并不显着(Goldstein, Wu, & Winner, 2009)。

上述研讨大多依据短时刻的艺术练习,研讨触及的样本量比较小,而且只是以某一种艺术办法为剖析目标。本研讨以长时刻从事艺术活动的专业人士对研讨目标,一起在研讨中包括了不同的艺术活动办法,期望进一步承认艺术经历与共情之间的联络。

艺术经历影响共情才能的进程,现在尚缺少解说。审美期望(aesthetic desire)是审美的动机成分,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效果。审美期望是指个别在日常日子中对美的重视程度,代表了个别发现夸姣影响的悉数动机(包括和艺术相关的影响和非艺术影响)(Lundy, Schenkel, Akrie, & Walker, 2010)。马斯洛信任人有审美的需求,即对美的赏识和寻求的需求,而且这种对美的寻求与重视能够使个别发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有研讨标明,审美期望激烈的人能更好地了解艺术著作(Lundy et al., 2010)。在音乐赏析中,个别的审美期望越激烈,对音乐的敏感性越强(Gordon, 1965)。也就是说,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期望激烈的个别会愈加重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愈加深化地领会艺术所带来的感触。

一方面,艺术经历丰富的人审美期望更激烈。人们经过艺术练习之后会影响人们对艺术的情感反响,艺术方面的专家比较于新手更能了解笼统艺术,也对这种笼统艺术更感爱好(Millis, 2001)。跟着艺术经历的添加,扮演家们会愈加重视本身的妆容和服饰,重视事物美的一面,然后期望给观众带来最大程度的美的享用以及审美愉悦。Manesi(2015)的一项研讨成果标明,查询带有斑纹的蝴蝶的图片能够进步被试对美的赏识以及审美的心情。因而,艺术经历的添加能够进步个别的审美期望。

另一方面,审美期望高的人也具有更好的共情才能。Lundy(2010)等人在审美期望的丈量研讨中说到,审美期望得分高的个别能够更好地与别人共处。艺术品不只满意了人们的审美期望,一起引发人类更多的情感领会,然后能够更好地共情别人(Smyth, 1996)。因而,从事更多的艺术活动或许会影响个别的审美期望,一起审美期望激烈的人会具有更好的共情才能。依据上述剖析,本研讨测验为审美期望对艺术经历与共情的中介效果供给实证研讨依据。

艺术活动是需求身体多感官参加和和谐运动的杂乱活动,可是艺术经历与个别心思进程的联络并没有被充沛提醒出来。艺术范畴的实践经历和共情的仿照论都指出,艺术经历与共情才能有亲近的正向联络,可是现在的实证研讨还十分有限,对其间的心思进程也缺少探究。本研讨以艺术院校艺术专业、办理专业,以及一般高校经管专业学生为查询目标,查询了艺术经历与共情才能的联络,而且进一步剖析了审美期望的中介效果。

2 研讨办法

2.1 被试

本研讨查询了280名艺术及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男生135人,女生136人,9人未陈述性别,均匀年纪为18.55岁,规范差为3.08)。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自北京市某艺术院校(音乐专业63人和舞蹈专业77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自该艺术院校非艺术专业(文明办理专业62人,以下简称文管专业)和另一所北京市一般高校(经管专业78人)。

在查询中询问了不同专业布景学生的艺术特长,艺术专业大学生100%具有艺术特长,而且在校首要从事艺术学习、艺术实践,一起也会进行很多艺术赏析;艺术院校文管专业学生有80.3%具有某种艺术特长,现在在校并非专业从事艺术学习和实践,可是有较多的艺术赏析经历;一般院校大学生中有11.5%具有某种艺术特长,一起其日常学习中跟艺术有关的活动十分少。

2.2 研讨东西

2.2.1 艺术经历问卷

参阅Chatterjee等 (2010)的艺术经历问卷,依据本研讨的查询情境进行了修正,以查询被试日常从事各类与艺术相关活动的频率。问卷包括三个项目,别离为“您每周从事各类艺术学习的时刻大约为多长?”“您每周参加各类艺术活动的时刻大约为多长?”“您每周用于各类艺术赏识的时刻大约为多长?”。标题所指的艺术学习、活动与赏识包括绘畫、音乐、戏曲、文学、舞蹈、雕塑、影视制作、景象修建、工艺品等,但不包括电子游戏、影视剧、动漫、流行音乐。问卷选用7点评分,0代表“几乎没有”,1代表“1~2个小时”,2代表“3~4个小时”,3代表“5~6个小时”,4代表“7~8个小时”,5代表“9~10个小时”,6代表“11个小时以上”。将三个项目的分数均匀,作为被试艺术经历得分,分数越高代表艺术经历越多。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6,到达了丈量学的基本要求。

2.2.2 审美期望问卷

本研讨将Lundy等人(2010)编制的审美期望量表(Desire for Aesthetics Scale,DFAS)进行了中文修订。由具有杰出双语才能的心思学研讨者进行翻译,并请英语专业的研讨生进行回译,然后由另一名在美国作业多年的心思学研讨者进行比对,断定终究中文标题。问卷共有36个项目,为单一维度问卷,选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点评,1代表“十分不赞同”,7代表“十分赞同”。

审美期望问卷点评的是在日常日子中,个别对美的偏好和爱好。典型标题如:“假如我要养一只宠物狗或猫的话,我十分介意它看起来有多美丽”,“周围环境是否夸姣会影响我的心境”,“当挑选储蓄卡或许信用卡的时分,我并不关怀卡片布景规划是不是吸引人(反向计分题)”。为保证中文版问卷具有杰出的丈量学目标。首要对问卷进行项目剖析,经过题总相关和区别度查验,删去其间的2、19、24、26题,剩下32个标题。对这32个项目进行内部一起性剖析,Cronbach α系数=0.76,信度杰出。英文版原始问卷为单一维度,因而,将一切项目分数均匀,反映审美期望,分数越高标明审美期望越激烈。

2.2.3 共情问卷

共情丈量选用人际反响指针量表中文版(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C; 张凤凤, 董毅, 汪凯, 詹志禹, 谢伦芳, 2010)。该问卷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别离为梦想(fantasy)、观念采择(perspective taking)、共情重视(empathic care)和个人苦楚(personal distress),共22个标题,选用李克特5点量表点评, 1代表“彻底不像”,5代表“彻底像”。 Cronbach α系数为0.70。分数越高标明共情才能越强。

2.3 研讨程序与数据处理

施测进程为团体施测,向被试一起发放问卷并一起回收。最终会要求被试填写一些人口核算学变量,如性别、年纪、专业等。施测进程要求环境坚持安静,并奉告被试期望仔细填写,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录入运用Epidata软件,并选用SPSS20.0进行数据剖析与处理。

2.4 一起办法误差的操控

本研讨选用问卷法搜集数据或许会导致一起办法误差,参照以往研讨进行了如下操控和查验(周浩, 龙立荣, 2004)。施测程序方面的操控首要包括:

(1) 选取信效度较高的老练量表进行施测,尽或许削减研讨中由于问卷的限制性对研讨成果发生的晦气影响。

(2) 选用匿名的办法施测,保证被试能够定心作答,没有粉饰的必要。

(3) 部分问卷有反向计分题。

(4) 对问卷的指导语和计分办法做出恰当区别和转化。核算上的查验包括,数据搜集结束后,选用Harmans单要素查验法来查验问卷的一起办法误差,第一个因子所解说的变异量为11.95%,小于40%的接近规范,因而,本研讨所运用的问卷中并没有某一个因子解说力很大,一起办法误差不显着。

3 成果与剖析

3.1 不同专业大学生艺术经历、审美期望和共情的描述核算

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在三个变量上的描述核算见表1。选用方差剖析,别离查询艺术经历、审美期望和共情的專业及性别差异。

艺术经历得分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F(3, 262)=35.38,p<0.001,η2=0.29),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与专业的交互效果不显着。不同专业艺术经历的均匀分由高到低为,音乐(3.93)、舞蹈(3.75)、文管(3.31)、经管(1.61),过后查验成果标明(LSD),艺术院校三个专业的艺术经历都显着高于一般高校经管专业(ps<0.001),音乐专业的艺术经历显着高于文管专业(p<0.05),其他两两差异未到达显着水平。

审美期望得分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F(3, 262)=4.95,p<0.01,η2=0.05),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与专业的交互效果不显着。不同专业审美期望的均匀分由高到低为,文管(4.73)、音乐(4.66)、舞蹈(4.41)、经管(4.39),过后查验成果标明(LSD),文管和音乐专业的审美期望显着高于舞蹈(p<0.01,p<0.05)和经管专业(ps<0.01),其他两两差异未到达显着水平。

共情总分的专业差异没有到达显着水平;性别与专业的交互效果也不显着;性别差异显着(F(1, 262)=5.76,p<0.05,η2=0.02),女生的共情总分显着高于男生。进一步剖析在共情的四个维度上是否存在专业和性别差异。选用多元方差剖析,以梦想、共情重视、观念采择和个人苦楚为因变量,整体模型的专业差异显着(F(12, 786)=2.84,p<0.01,η2=0.04),专业与性别的交互效果显着(F(12, 786)=2.02,p<0.01,η2=0.03),性别差异仅到达边际显着水平(F(12, 786)=2.02,p=0.06,η2=0.03)。详细来看,每一个维度上的成果如下。在梦想维度上,专业差异显着(F(3, 263)=2.73,p<0.05,η2=0.04),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与专业的交互效果不显着。不同专业的均匀分由高到低为,舞蹈(3.78)、音乐(3.55)、文管(3.52)、经管(3.48),过后查验成果标明(LSD),舞蹈专业的梦想得分显着高于经管专业(p<0.05),其他专业之间两两差异未到达显着水平。在共情重视维度上,专业差异显着(F(3, 263)=4.57,p<0.01,η2=0.05);性别差异显着(F(1, 263)=5.84,p<0.05,η2=0.02),女生的共情重视得分显着高于男生;专业与性别的交互效果显着(F(3, 263)=3.27,p<0.05,η2=0.04)。不同专业的均匀分由高到低为,舞蹈(3.85)、音乐(3.77)、文管(3.72)、经管(3.57),过后查验成果标明(LSD),舞蹈专业的共情重视得分显着高于经管专业(p<0.01),其他专业之间两两差异未到达显着水平。对专业与性别的交互效果进一步进行简略效应剖析发现,文管和经管专业女生的共情重视显着高于男生(p<0.01,p<0.05),而关于舞蹈和音乐专业,性别差异不显着。在观念采择和个人苦楚维度上,专业差异、性别差异以及专业和性别的交互效果均不显着。

整体来看,艺术专业(舞蹈)学生在梦想和共情重视方面得分显着高于一般高校大学生,标明他们更长于领会创造性著作中人物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更赋有同情心。别的,尽管整体上女生的共情得分高于男生,可是在共情重视方面,音乐和舞蹈专业的男生得分与女生相同高,这也标明晰艺术经历对个别共情才能的影响。上述核算剖析成果显现,艺术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经历和更激烈的审美期望。这标明,艺术经历问卷得分能够有用反映被试参加艺术活动的频率和程度,在接下来的剖析中运用该问卷得分进一步评论艺术经历、审美期望与共情的联络。

3.2 艺术经历、审美期望和共情的相关剖析

选用积差相关,核算艺术经历、审美期望与共情总分的相关,三者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在艺术经历和共情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278)=0.18,p<0.01。在艺术经历与审美期望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278)=0.14,p<0.05。在审美期望与共情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278)=0.40,p<0.01。接下来进一步剖析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与共情之间的中介效果。

3.3 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和共情之间的中介效果剖析

依照Zhao等(2010)提出的中介效应剖析程序,参照Preacher和Hayes(2004)以及Hayes(2013)提出的Bootstrap办法进行中介查验。样本量挑选5000,在95%置信区间下,中介查验的成果中没有包括0(LLCI=0.0039,ULCI=0.0297),标明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与共情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中介效应巨细为0.07。此外操控了中介变量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着,成果中不包括0(LLCI=0.0022,ULCI=0.0584)。因而,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对共情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的效果,如图1所示。

4 评论

4.1 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

本研讨发现,艺术经历和共情显着正相关,即艺术经历越多,个别的共情才能越高。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梦想和共情重视水平显着高于一般高校经管专业学生,他们关于虚拟著作的卷进度更高,更拿手体恤著作中人物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在日常日子中也更赋有同情心,更重视别人的情感。尽管整体来讲,女生的共情才能高于男生,可是关于音乐和舞蹈专业的男生来说,他们的共情重视水平跟女生相同高。这些成果都标明,艺术经历与共情才能有关,参加艺术活动或许是进步共情才能的一个有用途径。

艺术经历指的是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时刻,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刻越多共情才能越高。这一成果与之前的研讨成果是一起的。在艺术活动中,个别经过进入一个详细的情境然后仿照别人的行为、思维或感触(Gallase & Goldman, 1998),发生情感上的共识。具身认知理论也以为,关于别人主意和心境状况的了解,依赖于查询者个人的感知经历(Sevdalis & Raab, 2014)。演奏乐器、舞蹈等艺术活动需求充沛调动身体动作,一起需求感知周围的环境以及别人的情感和目的。这种感知-动作的衔接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关于儿童构成和开展了解别人目的的才能以及协作才能至关重要(Tomasello, Carpenter, Call, Behne, & Moll, 2005)。咱们在艺术活动中经过情境领会和仿照来了解和感触别人的情感,这是进步共情才能的有用途径。现在,已经有研讨者测验在心思医治范畴选用艺术活动作为干涉办法,进步阿斯伯格综合症或孤独症患者的共情才能(Behrends, Müller, & Dziobek, 2012),可是关于正常成人集体的干涉练习研讨还比较罕见。艺术活动是遭到各个年纪阶段的集体遍及欢迎的活动办法,在参加艺术活动的进程中,人们会领会到愉悦、放松,本研讨开端承认了艺术经历与共情才能的联络,艺术经历在共情才能开展和练习中的效果值得进一步评论。

4.2 審美期望对艺术经历与共情的中介效果

对艺术经历、审美期望和共情三者联络的剖析标明: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和共情间起部分中介效果。艺术经历会直接影响个别的共情才能,一起艺术经历也能够经过审美期望的中介效果对共情发生影响。审美期望是审美的动机成分,有研讨标明,和那些对审美不感爱好的个别比较较,那些在审美期望量表上得分高的个别更或许发生顶峰领会,领会到由审美所带来的愉悦感(Lundy et al., 2010)。跟着个别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刻添加,艺术经历的不断堆集不只仅会添加他们与艺术活动相关的常识与经历,他们的审美期望也会变得激烈,即会越来越喜爱重视事物美的一面。正如扮演者愈加重视自己的表面形体以及服装是否得当,由于他们需求在扮演的进程中尽或许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本研讨的成果证明跟着个别艺术经历的添加,个别的审美期望也越来越激烈,进而进步个别的共情才能。

4.3 研讨限制与展望

本研讨查询了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以及审美期望在其间的中介效果,发现艺术经历高的大学生共情才能也高,这验证了之前的假定。一起审美期望对艺术经历和共情的中介效果标明,艺术经历不只能够进步共情才能,而且还会经过影响审美期望来直接进步共情才能。这一成果为进步共情才能供给了新的思路。但本研讨还存在一些缺乏与需求改善的当地。本研讨被试选取的专业为音乐、舞蹈、文明办理和经济办理,触及的艺术类别和总样本量有必定的限制性。未来的研讨还需求选取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查验该定论的可靠性。一起,从本研讨的成果来看,审美期望在艺术经历与共情的联络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果,有关艺术经历影响共情的心思进程还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剖析。别的,本研讨仅为相关规划,未来能够经过试验研讨来证明艺术练习关于进步审美期望和共情才能的效果。

本研讨的成果标明,从事和艺术相关活动(无论是舞蹈仍是音乐)的人的确具有更高的共情才能,而且,其间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具有更激烈的审美期望。跟着经济的快速开展,人们从只重视物体的有用成效开端向一起重视物体的装修成效过渡,即人们越来越寻求艺术和美的价值。与此一起,跟着艺术经历的添加还会进步咱们对夸姣事物的重视程度,使咱们的审美期望愈加激烈,激烈的审美期望或许促进咱们开展出更好的共情才能。未来的研讨能够区别不同的艺术办法对个别共情才能的影响,树立规范化的干涉计划,可使用于校园情商教育,企业领导力教练、团队协作练习,反社会人格及孤独症谱系妨碍的临床医治。总归,本研讨探究了艺术活动在进步个别心思才能中的效果,提醒了艺术活动在心思干涉范畴的潜在使用价值。

参阅文献

张凤凤, 董毅, 汪凯, 詹志禹, 谢伦芳 (2010). 中文版人际反响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讨. 我国临床心思学杂志, 18(2), 155-157.

周浩, 龙立荣 (2007). 一起办法误差的核算查验与操控办法. 心思科学发展, 12(6), 942-950.

Arkway, A. (2000). The simulation theory, the theory theory and folk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98(2), 115-137.

Behrends, A., Müller, S., & Dziobek, I. (2012). Moving in and out of synchrony: a concept for a new intervention fostering empathy through interactional movement and dance. Arts in Psychotherapy, 39(2), 107-116.

Chatterjee, A., Widick, P., Sternschein, R., Smith II, W. B., & Bromberger, B. (2010). The assessment of art attribute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28(2), 207-222.

Christensen, J. F., & CalvoMerino, B. (2013). Dance as a subject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 the Arts, 7(1), 76-88.

Decety, J. (2010). The neuro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 humans.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32(4), 257-267.

Egermann, H., & McAdams, S. (2013). Empathy and emotional contagion as a link between recognized and felt emotions in music listening. 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31(2), 139-156.

Freedberg, D., & Gallese, V. (2007). Motion, emotion and empathy in esthetic experi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5), 197-203.

Gallese, V., & Goldman, A. (1998). Mirror neurons and 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indread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12), 493-501.

Gladstein, G. A. (1984).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ontemporary empathy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0(1), 38-59.

Goldman, A. I. (2009). Mirroring, simulating and mindreading. Mind & Language, 24(24), 235-252.

Goldstein, T. R. (2011). Correlations among socialcognitive skills in adolescents involved in acting or arts classes.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5(2), 97-103.

Goldstein, T. R., Wu, K., & Winner, E. (2009). Actors are skilled in theory of mind but not empathy.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9(2), 115-133.

Gordon, E. (1965).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 a new and unique music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6), 12-16.

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alliopuska, M. , & Ruokonen, I. (1993). A study with a followup of the effects of music education on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empathy.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76(1), 131-137.

Lundy, D. E., Schenkel, M. B., Akrie, T. N., & Walker, A. M. (2010). How important is beauty to you?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re for aesthetics scal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28(1), 73-92.

Manesi, Z., Van Lange, P. A., & Pollet, T. V. (2015). Butterfly eyespots: Their potential influence on aesthetic preferences and conservation attitudes. PloS one, 10(11), 1-20.

Millis, K. (2001). Making meaning brings pleasure: the influence of titles on aesthetic experiences. Emotion, 1(3), 320-329.

PhillipsSilver, J., & Keller, P. E. (2012). Searching for roots of entrainment and joint action in early musical interaction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6(2), 26-37.

Preacher, K. J., & Hayes, A. F. (2004).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36(4), 717-731.

Sebanz, N., Bekkering, H., & Knoblich, G. (2006). Joint action: bodies and minds moving together.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2), 70-76.

Sevdalis, V., & Raab, M. (2014). Empathy in sports, exercise,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5(2), 173-179.

Smyth, T. (1996). Reinstating the person in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n empath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4(5), 932-937.

Tomasello, M., Carpenter, M., Call, J., Behne, T., & Moll, H. (2005).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intentions: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ogni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8(5), 675-691.

Verducci, S. (2000). A moral method? thoughts on cultivating empathy through method acting.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9(1), 87-99.

Zhao, X., Lynch, J. G., & Chen, Q. (2010). Reconsidering baron and kenny: myth and truth about medi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2), 197-206.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