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少年涉毒问题监测处理机制 音乐医治对青少年羞怯的干涉作用和机制研讨

点击:0时间:2019-08-14 16:23:27

邓林园+李蓓蕾+赵鑫钰

摘 要 为探求音乐医治对羞怯青少年的干涉作用及机制,并与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比照剖析,本研讨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具有必定羞怯行为的30名中学生,并随机分红音乐医治干涉组、认知行为干涉组和操控组,两个试验组别离承受认知行为和音乐医治的集体干涉,操控组不进行任何干涉。成果标明:(1)音乐医治和认知行为的集体干涉都能够显着下降青少年的羞怯水平,且即时作用和延时作用(干涉完毕3月后)均显着;(2)音乐医治集体干涉的延时作用优于认知行为集体干涉;(3)音乐医治组青少年的自我接收水平改动能够显着负向猜测其羞怯水平的改动。成果阐明,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可有用缓解青少年的羞怯水平,且比认知行为集体干涉的坚持作用更好;音乐医治可经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接收水平进而下降其羞怯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羞怯;音乐医治;认知行为疗法

分类号 B8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11.004

1 问题提出

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人际往来的过程中,羞怯个别通常会体现出如脸红、出汗等一系列的身体症状,以及严重、焦虑等心情状况,一起因为过度注重自我体现和别人点评,导致羞怯个别无法恰当自若地表达自己,因而往往会逃避交际情境(克罗泽,2004)。尽管有研讨者提出“活跃羞怯”的概念,以为羞怯有一些活跃的作用,但更多的研讨者以为,羞怯给个别展开带来的影响是消沉的,一般羞怯个别的交际规模狭隘、朋友较少(蔡政玲,2001;李菲菲,罗青,周宗奎,孙晓军,魏华,2012),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撑,经常感觉到孤寂孑立(Ashe & Mccutcheon,2001)。此外,有研讨者还提出,羞怯很或许是交际焦虑在初期阶段的体现,若羞怯问题一向得不到缓解,则有很大或许展开成交际焦虑妨碍(金一波,李娇,张锋,2014)。特别关于青少年而言,本来就处在自我意识高涨,极度注重自我形象的阶段,假如他们一向遭受羞怯带来的困扰,就或许会愈加逃避人际往来,故意逃避大众场合的自我披露,逐步自我关闭,对他们终身的展开发生晦气的影响(顶峰强,宫瑞莹,祁冬燕,王鹏,2011;韩磊,窦菲菲,朱帅帅,薛雯雯,顶峰强,2016)。根据此,越来越多的研讨开端注重怎么经过干涉削减个别的羞怯行为以消除羞怯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关研讨标明,集体心思干涉在处理羞怯、交际焦虑等方面有杰出作用,其间认知行为疗法的使用规模最为广泛,发生的作用也较为显着(Schneier,2006;李荣刚,2009)。近年来,表达性艺术医治逐步遭到注重和认可,音乐医治作为其间的代表性办法之一,在调理心思状况、缓解心情妨碍等方面体现出杰出的医治作用(Kain,Caldwellandrews,Krivutza, Weinberg,Gaal, & Wang, & Mayes, 2004)。所谓音乐医治,就是在医治过程中,医治师以音乐为前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思效应,经过各种专门规划的音乐行为、音乐阅历及音乐体会,到达消除心思妨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意图(邵丽,王庭槐,2009)。有研讨者提出,音乐医治特别适用于语言表达或人际往来技术缺乏的个别,也适宜于人际敏感性较高的青少年集体(孙琳,钟佼妤,孙雄伟,2015;徐光兴,2001)。那么音乐医治能否缓解青少年的羞怯?与现已被证明能够有用改进青少年羞怯的认知行为疗法比较,音乐医治是否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此外,已有研讨发现,青少年的羞怯与其自我展开密切相关,其间自我接收水平的提高能够有用削减青少年的羞怯行为(李依雯,胡雅庆,王玉花,2015)。那么,音乐医治是否能够经过缓解青少年焦虑心情、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接收水平进而改进青少年羞怯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讨将以羞怯青少年集体为研讨方针,调查音乐医治对羞怯青少年的干涉作用,与认知行为疗法进行作用好坏比照剖析,并经过对青少年自我接收水平在干涉前后的剖析提醒音乐医治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

2 研讨办法

2.1 被试

研讨者经过海报、推送和讲堂介绍的办法在北京市某中学招募志愿者,随之进行问卷筛查和逐个访谈,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契合挑选条件的小组成员。挑选条件首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1)契合羞怯规范但未到达交际焦虑妨碍,羞怯量表得分高于34分且交际焦虑量表得分低于38分的个别;(2)面谈中有羞怯体现、有较强志愿来参与集体活动、且能确保全程参与的个别。终究断定参与试验的被试30人(平均年龄15.13±1.26岁),其间男生9名,女生21名,并随机分配至认知行为疗法干涉组(10人)、音乐医治干涉组(10人)及操控组(10人)。

2.2 试验规划

本研讨选用“等组前后测及追寻后测”试验规划,认知行为疗法干涉组、音乐医治干涉组两组被试各承受每次2小时,合计8次的集体教导,课程内容结构见表1;操控组不承受任何干涉。干涉前、干涉后和干涉完毕3个月后,运用羞怯量表、自我接收问卷等东西对一切被试进行点评。

2.3 研讨东西

2.3.1 羞怯量表

选用Cheek和Buss(1981)编制的羞怯量表。该量表是现在使用规模较为广泛的丈量整体羞怯的东西之一,共13题,选用5级计分法,分数在34分及以上者被以为是羞怯个别。本研讨中,此量表的内部共同性系数为0.85。

2.3.2 交际焦虑量表

选用何燕玲和张明园(2004)修订的Liebowitz交际焦虑量表,共24题,别离鉴定惊骇焦虑(片面体会)和逃避(客观事实),选用4级计分法,以38分为界确诊交际焦虑妨碍。在本研讨中,此量表的内部共同性系数为0.81。

2.3.3 自我接收问卷

选用丛中和高文凤1999年编制的自我接收问卷,共16题,选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收的水平越高。本研讨中,此问卷的内部共同性系数为0.86。

3 研讨成果

3.1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的作用剖析

对三组被试在干涉前的体现进行Z查验,成果发现,三组被试在羞怯和自我接收上的基线测查分数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见表2)。成果阐明,试验组和操控组根本同质。

对音乐医治组和操控组在干涉前后的自我接收和羞怯分数进行Z查验,成果发现,音乐医治组的被试在羞怯水平上的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分数都有显着下降,而自我接收水平分数显着升高,但操控组被试的羞怯水平缓自我接收水平均无显着改动(见表3)。成果阐明,音乐医治集体干涉能够有用下降青少年羞怯水平。

3.2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和认知行为集体干涉的作用比较

对音乐医治组和认知行为组干涉后在自我接收和羞怯水平的分数进行Z查验,成果发现,音乐医治组和认知行为组的即时后测得分在自我接收和羞怯水平上均无显着差异,但在延时后测的分数上,音乐医治组的羞怯得分显着低于认知行为组(见表4)。成果阐明,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在改进青少年羞怯体现的延时作用上优于认知行为集体干涉。

3.3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

为了评论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以音乐医治组被试的自我接收水平改动量为自变量,以羞怯水平改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剖析。成果发现,自我接收的改动量(即时后测-前测)可有用猜测即时后测中羞怯的改动量,并能解说羞怯改动量(后测-前测)变异的32.6%;延时后测的自我接收改动量(延时后测-前测)也可有用猜测延时后测中羞怯的改动量,并能解说羞怯改动量(延时后测-前测)变异的58.4%(见表5)。成果阐明,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办法能够经过提高青少年自我接收水平进而改进青少年羞怯体现。

4 评论

4.1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改进青少年羞怯的有用性

本研讨在规划集体教导计划时,并没有简略地从羞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着手,而是结合青少年羞怯的相关心思机制,从自我接收的结构内在下手有针对性地展开。

根据音乐医治组和操控组被试的基线-后测-延时后测数据比照剖析发现,三组被试在基线分数没有显着差异的前提下,音乐医治组被试的羞怯后测得分显着低于操控组被试,可见音乐医治集体干涉确实能够有用下降青少年的羞怯水平。而且在干涉完毕3个月之后,音乐医治组被试的羞怯水平仍然低于操控组,阐明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青少年羞怯的干涉作用具有必定的继续性。

4.2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改进青少年羞怯的优势

尽管在即时后测时,认知行为干涉组和音乐医治组在各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着,但在延时后测时,音乐医治组的羞怯得分显着低于认知组。这一成果阐明,首要从短期干涉效应来看,音乐医治与现已被许多研讨证明行之有用的认知行为疗法相同有用;其次,从继续影响的视点来看,音乐医治能够起到比认知行为疗法更好的延时作用。可见,音乐医治集体干涉确实能够有用下降青少年的羞怯水平,而且其干涉作用更具持久性。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认知行为干涉的结构性和理论性更强,因而该组被试的学习更多体现在认知层面,但在实际日子过程中,个别并没有充沛测验去真实调理自己的行为和心情,运用合理的人际技巧来批改自己人际往来形式的时机也相对较少(宁雯,2013)。与之不同的是,音乐医治组的被试更多是在直接的活动体会过程中学习和感触适宜自己的往来形式。在音乐所发明的调和、愉悦的空气下,集体成员经过非语言表达的途径,在活动中一步步去探究自己,寻觅适宜自己的往来技巧。比如在集体音乐绘画时,个别能够依照自己的才能挑选画面的一部分进行绘画,每个成员发挥自己所长,一起完成著作。因而比较于认知行为组的学习,音乐医治组更具灵活性,在集体教导中所把握的技术技巧能够愈加容易地迁移到实际日子傍边。这一起也阐明,或许关于青少年来说,经过体会式的集体活动去逐步开掘本身资源和力气,是更为适宜、牢靠的干涉办法(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何伟强,2006)。

4.3 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改进青少年羞怯的作用机制

本研讨发现,使用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办法,羞怯青少年自我接收的改动量能够有用猜测其羞怯改动量。羞怯个别所具有的一起特点是不能成功地与外部国际树立联络,不能够正确地承受自己,自我点评低下(韩磊,顶峰强,贺金波,2011)。音乐作为人类日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发明出来的安全空气能够成为个别表达自我的前言,成为促进个别自我生长的途径。在音乐支撑的自我表达过程中,羞怯青少年心里躲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共识,成员之间的反应也协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所以小组成员开端逐步翻开关闭的心里,更清楚和客观地意识到,尽管自己并不完美,可是仍然要活跃地接收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身展开使命,拟定适宜的方针,为完成这个方针而尽力。可见,音乐医治能够有用提高个别的自我接收水平,而自我接收的提高能够有用下降青少年的羞怯水平,这与已有研讨成果也是共同的(李依雯,胡雅庆,王玉花,2015)。

4.4 研讨启示和展望

本研讨关于未来的羞怯干涉有两点启示:一方面,关于羞怯青少年这一特别集体而言,认知行为导向的集体干涉当然也能够有用改进其羞怯现状,但该疗法的作用持久性不如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因而能够更多选用音乐医治办法去改进青少年的羞怯行为;另一方面,自我接收的提高是音乐医治集体干涉对改进青少年羞怯行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因而有关青少年羞怯行为的干涉计划都应注重与羞怯密切相关的自我接收水平变量,在调查这些计划有用性的一起更应注重计划发挥作用的原因。

本研讨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当地:首要,干涉时刻较短,活动只进行了八次,内容仍是不行深化,相关医治办法的作用仍是发挥得不行充沛;其次,本研讨样本量较小,被试都来源于同一所校园,这或许会影响到本研讨成果的可推广性。在未来的青少年羞怯干涉研讨中,需求更大样本、多元化的被试选取以及更长时、分层的干涉,以提高研讨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蔡政玲 (2001). 小学高年级儿童害臊与日子习惯的相关研讨. 硕士毕业论文, 台湾静宜大学.

丛中, 高文凤 (1999). 自我接收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查验.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8(1), 20-22.

方建移, 刘宣文, 张英萍, 何伟强 (2006). 心思咨询新形式: 聚集于问题处理的短期咨询. 心思科学,29(2), 430-432.

顶峰强, 宫瑞莹, 祁冬燕, 王鹏 (2011). 小学生羞怯与孤单、火伴接收和交际自我知觉的联系. 心思研讨,04(1), 69-75.

韩磊, 窦菲菲, 朱帅帅, 薛雯雯, 顶峰强 (2016). 羞怯与进犯的联系: 受欺压和自我操控的中介作用. 我国临床心思学杂志,24(1), 81-83.

韩磊, 顶峰强, 贺金波 (2011). 品格与羞怯的联系: 中介效应与调理效应. 心思科学, 34(4), 889-893.

何燕玲, 张明园 (2004). Liebowitz交际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讨. 确诊学理论与实践,3(2), 89-93.

金一波, 李娇, 张锋 (2014). 害臊者对含糊情境信息的解说倾向. 心思科学, 37(3), 700-703.

李菲菲, 罗青, 周宗奎, 孙晓军, 魏华 (2012). 大学生羞怯与网络往来依靠的联系: 人际往来困扰的中介作用. 我国临床心思学杂志,20(2), 182-184.

李荣刚 (2009). 大学生交际焦虑的现状及其心思干涉研讨. 硕士毕业论文, 苏州大学.

李依雯, 胡雅庆, 王玉花 (2015). 大学生羞怯与自我接收的相关研讨. 教育, (1), 140-141.

宁雯 (2013). 集体教导对大学生交际逃避行为的干涉研讨. 硕士毕业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邵丽, 王庭槐 (2009). 音乐医治的现况与发展. 我国恢复医学杂志,24(10), 959-960.

孙琳, 钟佼妤, 孙雄伟 (2015). 艺术集体心思危机干涉对灾后儿童心思健康状况的改进作用. 我国健康心思学杂志,23(10), 1552-1557.

克罗泽 (2004). 了解害臊. 上海: 三联书店.

徐光兴 (2001). 临床心思学—心思健康与帮助的学识.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Ashe, D. D., & Mccutcheon, L. E. (2001). Shyness, loneliness, and attitude toward celebritie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6(9), 123-133.

Cheek, J. M., & Buss, A. H. (1981). Shyness and soci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41(2), 330-339.

Kain, Z. N., Caldwellandrews, A. A., Krivutza, D. M., Weinberg, M. E., Gaal, D., Wang, S. M., & Mayes, L. C. (2004). Interactive music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esthesia & Analgesia,98(5), 1260-1266.

Schneier, F. R. (2006). Clinical practice.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5(10), 1029-1036.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antages of music therapy on shy adolescents and its mechanism, 30 students with shy behaviors and high social anxiety were recruited from one Beijing middle school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which are music therapy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ccepted group intervention adopting music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for eight wee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instant and delayed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on shy adolescents were both significant; (2) the delayed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3) for music therapy group, the change amount of shy adolescents selfacceptance level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at of shyness level in a negative direction. In conclusions, music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adolescents shyness and had a better longterm effect comparing with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Selfacceptance w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adolescents shyness.

Key words: adolescent; shyness; music therap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