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汤 经典名方:产后保养名方——生化汤
耿俊英 任天池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这是初习中医的人都背诵过的“汤头歌诀”。歌诀中的“生化汤”,被我国一些区域当作产后坐月子的必备方,有“产后榜首方”之誉。可是不是每个产妇都需求服它呢?怎样服用呢?
生化汤是妇女产后的常用丹方,某些区域习气将此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中医以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本方能化淤生新,所以名为“生化汤”。
来历 清代闻名医家傅山的《傅青主女科》。
方药组成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干姜(炮黑)2克,炙甘草2克。
用法 一般是从产后第3天开端,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每日1剂,分2次服。接连服用3~7剂即可。
成效 养血祛淤,温经止痛。
现代药理研讨证明,生化汤有增强子宫平滑肌缩短,抗血栓,抗贫血,抗炎及镇痛效果。
主治 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胞宫所造成的腹痛。临床表现为产后恶露(产后排出的带血分泌物)不能流出,小腹冷痛。
中医以为因为临产时失血耗气,所以产后多血虚,寒邪浑水摸鱼,寒凝血淤,简单致使恶露不能畅行,淤血凝滞,引起小腹冷痛。这种产后腹痛是因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在医治上,用药的基本原则应是补虚、化淤、散寒,生化汤就是针对这种状况而设的。
补虚,化淤,散寒
生化汤中当归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温经祛寒,化淤生新,正合病机,且在方中用量最大,为方中主药;川芎,辛温走串,不仅能活血化淤,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桃仁能活血化淤;炮姜辛温,能入血散寒,温经止痛,又兼有止血效果;炙甘草能益气健脾,又能和谐药性;黄酒能温通血脉以助药力。诸药般配共成养血祛淤、温经止痛之剂,可补虚、化淤、散寒,然后到达化淤止痛的医治意图。
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妇人产后,体质多虚寒,出血与淤血多并存。对产后寒凝血淤腹痛之证,若单纯或过量使用温热、活血化淤之药,恐有耗气伤血之虑。所以本方虽重在温通化淤,但其药物配伍特色为“温中寓补,补中寓通,通中寓塞”。炮姜、甘草、当归同用,是温中寓补;当归、桃仁、川芎同用,是补中寓通;川芎、桃仁、炮姜同用是通中寓塞(止血)。生化汤统筹了产后体质虚寒,出血与淤血并存的病理机制,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使用关键
生化汤加减常用于医治产后疾病,如胎盘残留、人流及引产等阴道出血,子宫复古不良,产后尿潴留,产后缺乳;及妇科疾病,如宫外孕,输卵管梗阻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但临床使用本方,有必要以中医辨证施治为辅导,根据临床具体状况加减使用,绝不能够现代医学病名为根据选用生化汤。使用关键:小腹冷痛,恶露不行。
【注意事项】
血热挟淤者忌用。
本方是为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胞宫而致小腹冷痛者而设,不行作为产后惯例用药。
清代《医宗金鉴》书中亦记载有生化汤,由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姜炭组成,活血化淤力气较强,医治产后因淤血而致腹痛,发热者。与傅山的生化汤医治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腹痛者不同,临床使用需加以差异。
提示
妇女产后初期,下腹和腰部会呈现细微的痛苦,一起阴道会有一些血液、坏死安排及黏液等排出,称为“恶露”。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若“恶露”排出无反常,产妇没有必要服用生化汤。
若产后恶露不能排出或量少,或色紫暗夹有血块,或呈现腹痛、发热等症,中医称为“恶露不下”。这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找原因,做针对性医治。
如经查看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的产妇,经中医辨证归于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产后腹痛,可用生化汤。生化汤药性偏温,应在医师辅导下随证加减、对证施药。产妇不分寒热真假,盲目服用生化汤的做法,不宜发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