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笔刀 李铁映:我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在女儿明鉴眼中,李铁映对瓷器的酷爱与研讨,让他在退休后开端了一段与以往不同的人生。
李铁映别号紫竹、玄石,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我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是一位十分具有人文情怀的领导人。他尽管是物理专业身世,但年轻时就对书画艺术创造情有独钟,对瓷器艺术更是痴迷。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尽管公事繁忙,但他出差在外时,总要挤出时刻到当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端,他屡次深化景德镇的博物馆、院校、研讨机构、企业乃至作坊,与景德镇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研讨讨论搪瓷彩瓷的开掘与传承。他召集了一批从事搪瓷彩瓷研讨的专业人才,在景德镇建立了一个研讨基地,对搪瓷彩瓷的信息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又对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化的探究,尤其是对瓷用搪瓷料的研发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实验,然后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测验对传统工艺进行立异,将石头、玻璃、石英等资料融合到陶瓷创造中,使著作的结构、颜色更合理、超卓。
由于酷爱,李铁映使用业余时刻不断研讨、探究,时刻一长,他在瓷器鉴赏方面也成了专家。紫砂是门归纳艺术,集绘画、雕琢、泥塑、书法、工艺于一身。在行家眼里,一把紫砂壶不仅能体现形、色、声、味,还能反映出创造者自身的精、气、神、韵。有一次,李铁映在紫砂艺术家顾治培的作业室里见到了一把刚制造出的“争鸣壶”。壶的造型润和、圆滚,壶上停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知了,双眼亮堂,薄薄的双翅好像在振荡。李铁映十分赏识,竟信口开河:“这把壶的主人,少说也该到知天命(50岁)之年了吧!”李铁映话音刚落,顾治培正好进入作业室,听到李铁映如此精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段,就知道遇到了行家,当即讨要墨宝。李铁映挥毫写下“精、气、神”三个字,把两人在艺术上的共识全都包括其间。
关于瓷器,李铁映不仅仅会鉴赏,还亲手规划、立异。相传,清代闻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号曼生)为溧阳县县令时,从前从溧阳动身,经200里水路,到宜兴与紫砂演员协作,立异了紫砂壶陶刻装修,一起在壶款的规划上创始了许多新款,其间最为经典的样式被后人总结为“曼生十八式”。无独有偶,李铁映也曾屡次往复于北京和宜兴之间,与紫砂演员讨论、研讨,并与紫砂名家协作,精心规划、制造出几百款紫砂壶,再精挑细选其间的18款,定名为“铁映十八式紫砂”。其做法参照了古代经典壶款的造型构思,以冲茶品茗为主要功能,既契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与情味,又将艺术构思融于日子之中。
2004年,李铁映担任我国工艺美术协会声誉理事长一职,开端了专职“瓷器生计”。置身于瓷器艺术中,他如痴如醉,逍遥自在,虽耗费了很多精力,但收成更多。至今,他亲手制造的著作已有几千件。
李铁映还擅长在瓷器的泥坯上刻书法著作。2006年,为了留念父亲李维汉,李铁映精心选择了瓶、樽、画筒等不同形状的15件德化窑瓷,在上面刻出父亲的出生年月、革新进程、历任职务以及在不同革新时期的前史奉献,用不大的篇幅,浓缩地记录下父亲光芒的终身。这组德化窑瓷,尽管形状纷歧,颜色不同,巨细各异,但在这些文字的串联下,奇妙地融为了一个全体。
在泥坯上刻字是无稿创造,要有很高的书法造就,还要很好地了解及掌握泥土的特质,才能够做到行云流水、动态相宜。李铁映的这组著作被业内人士点评为“经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刀的缓急来体现情感”,他从此被称为“我国铁笔刀书第一人”。(据《我国干部学习网》) 修改/吴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