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康中西医结合医院世界卒中日带你读懂脑卒中急救与全周期预防
人体热证的原因首要是外感温热湿气、六淫入里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实质相同,仅仅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大都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成果,如怒火亢盛、心火上炎等。
中医有“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医治准则,对由温、热、火所形成的的里热证皆适用。清热药作为医治热证的药物,品种繁复,本文就最常用的几种进行简述。
牛黄解毒片
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传统的中成药,药方来源于明·《证治准绳》。首要成分有牛黄、雄黄、石膏、龙脑、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
牛黃解毒片是一种家庭常备泻火解毒的中成药,其作用是清热解毒,适用于实火上攻所形成的的咽喉胀痛、牙龈胀痛、唇舌生疮、目赤胀痛等症。
牛黄是牛黄解毒片的主药,中医学认为牛黄气幽香、味微苦然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胀痛、口疮痈肿、疗毒症。由于天然牛黄很宝贵,国际上价格要高于黄金,现在大部分运用的是人工牛黄。别的,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龙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谐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值得留意的是,牛黄解毒片只能用于实火所形成的的病症,假如是虚火则会越用病况越糟。服用牛黄解毒片还应留意“中病即止”,就是指上火的症状一旦衰退,则当即停药。如需泻火解毒,成年人服用牛黄解毒片的最高剂量是大片剂(0.6克/片)每日不超越6片,小片剂(0.3克/片)每日不超越9片。接连服药2~3天,发作作用了,就能够停药。且服用药物期间需做到多喝水,这可让有毒成分经过尿液排出体外。
【类似药物比较】
与牛黄解毒片类似的,还有三黄片、京制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
1.三黄片和牛黄解毒片的差异
成分:三黄片由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组成,而牛黄解毒片由人工牛黄、雄黄等8种药材制造而成的。
成效:三黄片具有泻火通便的成效,它能够用来医治咽喉胀痛、口鼻生疮、便秘等疾病,还能够清热除湿,在夏日有湿热的症状,吃三黄片就能缓解。牛黄解毒片首要是用来医治牙龈胀痛、唇舌生疮等症状。
2.牛黄解毒片与京制牛黄解毒片
成分:两者都含有人工牛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龙脑、甘草。牛黄解毒片另含雄黄,京制牛黄解毒片另含黄连、黄柏、金银花、薄荷、连翘、栀子(姜炙)、菊花、荆芥穗、防风、旋复花、白芷、川芎、蔓荆子(微炒)、蚕砂。
成效:牛黄解毒片以泻内热、热毒为主,对全部内热实火都有用;京制牛黄解毒片清热、透热、解表散热,对外感风热和内热实火都有用;
其他:牛黄解毒片为处方药,含有雄黄成分;京制牛黄解毒片为非处方药,无雄黄成分。
3.牛黄解毒丸与牛黄上清丸
成分:两者的相同成分是牛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甘草,不同的是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龙脑,牛黄上清丸含有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连翘、赤芍、当归、地黄。
成效:牛黄解毒丸更专于解毒,首要医治内热引起的热毒壅盛之症,如由内热引起的口鼻生疮、咽喉胀痛、牙龈胀痛、唇舌生疮、目赤胀痛等,作用比较显著。牛黄上清丸则偏重清内火,风热郁于上焦重症及伴有头昏等上火患者更为适用。
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防备伤风、利咽之成效,首要用于医治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烂喉丹痧等疾病。板蓝根颗粒首要针对温邪的喉咙痛、咽炎、急性咽炎发作和高烧。但假如患者伤风初期的症状就是咳嗽,表现为咳嗽肺热,板蓝根作用就不是太大。
板蓝根颗粒近年来饱尝人们的争议,比方2003年非典期间,简直家家户户都备有“板蓝根颗粒”,广告上说防备伤风和流感,其实板蓝根的作用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医治一切的盛行性伤风。药理研讨标明,它比较倾向于抗病毒。
【类似药物比较】
与板蓝根颗粒附近,还有一种复方板蓝根颗粒,二者有什么差异呢?
成分:最首要的不同在于复方板蓝根颗粒首要成分含有大青叶。
成效:两者作用根本相同,板蓝根与大青叶皆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但板蓝根有利咽之长,而大青叶化斑(化斑:医治术语。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药物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皮肤淤斑及出血的办法,可防热毒持续深陷)之长胜于板兰根。在医治伤风、清热解毒等方面以板蓝根较好,假如有类似发烧主张用复方板蓝根或许较好。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蒲”就是蒲公英,“地”就是苦地丁,“蓝”就是板蓝根,再加上黄芩,这四味药就组成蒲地蓝。它的清热力气要比板蓝根颗粒大得多,由于蒲公英自身是清热解毒的药,苦地丁清热解毒的力气又比较大,是苦寒之品,板蓝根也是一种清热解毒药,黄芩又清热,几种药相伍,其清热解毒之效更强。
假如是单纯的伤风并且伤风的不是太重,能够用板蓝根颗粒,而不必蒲地蓝。由于蒲地蓝倾向于寒凉,用上这个药今后,它对胃气是有凉厄的作用,把胃气凉厄住了,反倒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尽量不要简单就用蒲地蓝。只有当热血比较显着,咽喉胀痛、扁桃体肿大时,用蒲地蓝作用好。
【类似药物比较】
蓝芩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成分:两者均有板蓝根,蓝芩口服液还有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则有地丁和蒲公英。
成效:两者均能够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伤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消化道感染(口疮、牙龈炎、细菌性胃肠炎)、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毛囊炎、痤疮)等实热证。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以有“植物抗生素”美誉的蒲公英为主,消炎散结作用更胜一筹,治疖肿、腮腺炎等病症为其所长;蓝芩口服液则以有“善泻三焦之火”(上清心肺之火,中泻胃火,下泻肾火)美誉的栀子为主,泻火退热作用更胜一筹,高热、血证等病症为其所长。
简言之,假如呈现发热、高热、口渴、大便干结等以热盛为主,蓝芩口服液宜用;假如呈现咽喉红肿、扁桃体红肿化脓等以肿甚为主,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宜用。
双黄连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及连翘的提取物精制而成,具有清凉解表、清热解毒成效,适用于风热伤风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咽炎等。双黄连口服液中含有的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素等首要活性成分,对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或病毒感染具有比较好的作用。
中医医治温邪有一种说法,“治上病如羽,非轻不举”。银花和连翘在宣透风热之邪时,既有宣透的作用又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倾向于针对鼻塞、鼻流黄涕,兼有喉咙疼的病症。黄芩味苦平、清肺热。
蒲地蓝首要是针对喉咙红大显着;双黄连口服液针对喉咙疼,可是不一定很大,喉咙不是那么红赤,也没有脓头。假如有脓头,那么用蒲地蓝的作用比较好;假如喉咙单纯的红,有郁闭之热,散不开,用双黄连口服液比较好。
【类似药物比较】
抗病毒颗粒与双黄连口服液
成分:抗病毒颗粒首要成分有板蓝根、忍冬藤、山豆根、川射干、鱼腥草、重楼、贯众、白芷。而双黄连口服液首要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
成效:抗病毒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头痛、畏寒、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有显着的缓解作用。而双黄连口服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成效,用于外感风热所形成的的伤风,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银翘解毒丸
银翘解毒丸为伤风类非处方药,丹方来源于《温病条辨》,为经典方,因重用金银花、连翘分散透表,清热解毒,故以此命名。
银翘解毒丸方中金银花、连翘轻宣解表,清热解毒,用量最重,为主药;薄荷、淡豆豉、荆芥穗分散风热,增强辛凉解表之力,为辅药;桔梗、甘草解毒利咽、宣肺祛痰,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佐药;甘草谐和诸药,认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分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银翘解毒丸适用于风热伤风,即患者表现为发热重、怕冷较轻或不怕冷,头痛目胀,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特色。
复方鱼腥草合剂
鱼腥草,在四川、云贵等地叫折耳根,可药食两用。鱼腥草是清热解毒比较好的一味药,首要是针对咽喉和肺,咳嗽有黄痰,舌苔黄,倾向于热象。复方鱼腥草合剂里除了鱼腥草,还有黄芩、板蓝根、银花和连翘,黄芩清肺热作用好,其他板蓝根、银花和银翘皆属清热之药,因而喉咙疼一起伴有咳嗽,咳嗽的痰偏黄,用复方鱼腥草作用较好。
连花清瘟胶囊
连花清瘟胶囊,是针对盛行伤风的一个中成药。药名上的瘟指的就是瘟疫,是温毒(细菌或许病毒)直接经过呼吸道进入肺了,会咳嗽、咽痛,咳嗽比较剧烈。连花清瘟胶囊首要用于医治重伤风,不适合伤风流鼻涕比较严峻的初期伤风,没有咳嗽或许咳嗽不喘(不是张口抬肩,也不是热迫肺气的那种咳)也不宜用该药。
>>用药提示
白叟清热需记3点
1.服药切勿过量、过久。
白叟服用清热药最忌过量、时刻过长。正确做法是药量恰当,证停药停。关于平常患有多脏腑、多系统疾病又简单“上火”者,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清热降火药,避免清热降火不妥,危害脏腑。
2.不行动辄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药。
苦寒药常易清热降火之时,伤及脾阳,而见胃口下降,或不思饮食。有的会呈现畏寒发冷、头昏自汗、腹痛腹泻等症状,严峻者还会发作四肢浮肿。因而,不要简单运用那些苦寒药。
3.避免过服清热药的现象。
白叟过服清热药物损阳耗气之后,就会呈现畏寒发冷、头昏体沉、面色青黄、动则出汗、气短不续、张口出气、嗜睡、精力不会集、思维能力下降、胃口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严峻者还会发作四肢浮肿。值得留意的是,这种因不正确服用清热药所形成的的症状,并不都呈现突发性或典型性,所以,又易被忽视而持续服用清热药而形成更严峻的危害。
当白叟呈现过服清热药的症状时,应当即停药,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对症医治,如可选用健脾益气方药。
>>相关链接
区分实火与虚火
实火是指邪火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最为多见。常见高热、头痛、目赤、口唇干裂、口干口苦、唇舌溃烂、咽喉胀痛、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拒按、大便枯燥、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鼻腔出血等。
虚火有两个概念:一是指阴虚而导致火旺的现象;二是指氣虚和阳虚呈现的气虚发热、“真寒假热”现象。阴虚形成阳盛的假象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象,如口燥咽干、咽喉干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失眠、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