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与什么病有关 血浆别离时刻对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李丹
【摘要】 意图 评论血浆别离时刻对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办法 40例无偿献血自愿者, 别离收集40例自愿者的CPDA保存液保存的全血200 ml, 分为6份, 1份在采血后当即给予离心别离血浆, 快速冰冻, 作为对照组, 其他5份别离在保存4、8、12、24、48 h后进行离心别离血浆, 敏捷冰冻, 别离作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和试验5组。六组血浆在-30℃的条件下保存1个月后, 选用全自动血凝剖析仪对其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VⅢ(FVⅢ)水平进行检测。成果 试验4组FVⅢ水平为(90.5±23.4), 低于对照组的(145.1±43.6), 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试验5组的FV和FVⅢ水平别离为(60.7±15.3)、(67.7±20.3), 低于对照组的(108.4±26.6)、(145.1±43.6), 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定论 当采血后无法按规则对血浆进行别离处理时, 在8~12 h内别离的一般冰冻血浆可替代新鲜冰冻血浆(FFP)运用。
【关键词】 血浆别离时刻;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新鲜冰冻血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91
关于FFP的血浆别离时刻, 美国血库协会规则需在采血后的6~8 h完结, 而且当即给予冰冻处理[1]。可是现在, 从我国的无偿献血现状来看, 姑且无法到达这一要求。由于我国的无偿献血采血时刻首要会集在节假日以及每日下午下班后的时刻段, 因而, 由无偿献血收集而来的血液无法在6~8 h内进行血浆别离而快速冰冻制成FFP[2]。因而, 积极地对超出规则时刻内别离的血浆中的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水平进行研讨, 当FFP不能满意临床需求时, 可采纳比较适宜的一般冰冻血浆进替代。
1 材料与办法
1. 1 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6~12月来本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40例自愿者作为本次研讨血液提供者, 年纪21~47岁, 平均年纪(31.2±6.4)岁。别离收集40例自愿者的CPDA保存液保存的全血200 ml, 将200 ml全血分为6份, 1份于采血后当即在(4±2)℃的温度下, 以3000 r/min的离心速度离心处理10 min, 别离血浆, 并将血浆在-50℃下快速冰冻, 然后保存在-30℃的条件下, 作为对照组, 其他5份血液在采血后均保存于(4±2)℃温度下, 别离在保存4、8、12、24、48 h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 别离血浆并敏捷冰冻, 保存, 详细处理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别离作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和试验5组。
1. 2 研讨办法 六组血浆在-30℃的条件下保存1个月时刻后, 别离置于37℃的水浴箱中进行冻结处理, 而且选用全自动血凝剖析仪对六组血浆样本的FV、FVⅢ凝血因子水平进行检测[3]。
1. 3 统计学办法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剖析。计量材料以均数±规范差( x-±s)表明, 选用t查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2 成果
在相同的保存条件下, 对照组与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的FV和FV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 与试验4组的F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 与FV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 与试验5组的FV和FV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见表1。
3 评论
FFP指的是在采血后6~8 h之内, 在4℃条件下离心别离出的并经快速冰冻处理的血浆。而一般冰冻血浆首要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采血后保存时刻>6~8 h的全血中别离出来的血浆, 二是全血有效期以内别离出来的血浆, 三是保质期>1年的FFP转为一般冰冻血浆[4]。关于新鲜冰冻血浆和一般冰冻血浆来说, 二者之间最首要的差异就在其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且其间最首要的就是FV和FVⅢ因子的活性水平[5]。
鉴于现在我国采血的详细情况, 导致其无法满意采血后在6~8 h对血浆进行别离、冰冻处理, 因而导致采血所得血浆大都被制成了一般冰冻血浆, 可是临床上关于FFP的需求量一向较大。在这样的对立情况下, 只要对超出6~8 h时刻取得的血浆中不稳定因子水平进行研讨剖析, 才能够在临床医治中采纳合理的一般冰冻血浆来替代FFP。
本次研讨中成果显现, 在相同的保存条件下, 对照组与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的FV和FV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 与试验4组的F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 与FV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 与试验5组的FV和FV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
综上所述, 当采血后无法按规则对血浆进行别离处理时, 在8~12 h内别离的一般冰冻血浆可替代FFP运用。
参考文献
[1] 邱艳, 赵海燕, 许秀兰,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规范 GB 18469-2001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北京:我国规范出版社, 2002:2-10.
[2] 温秀明, 彭及良, 韦庆文. 血浆别离时刻对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世界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8):91-93.
[3] 聂咏梅, 廖剑锋, 付涌水, 等.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有用医技杂志, 2005, 21(9):881.
[4] 杨江存, 李凤琴, 李芒会, 等. 机采血小板悬液在保存过程中凝血因子Ⅷ、Ⅸ生物活性的改变. 我国试验血液学杂志, 2006, 14(1):162-164.
[5] 赵宏祥, 葛健民, 郭乃洲, 等. 温度和时刻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现代查验医学杂志, 2006, 21(1):55-56.
[收稿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