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台山:一佛一道一疯僧

点击:0时间:2025-05-21 12:04:44

幸鹏

台州在浙江。台州有个露台县。露台县有个露台山。台州和露台里的“台”字,都念“tāi”(音胎)。 台州因露台山得名。而露台山得名则因上应28星宿之“台宿”得名。古人干事大多愿意契合天相,此乃大吉,或是上天之意。尽管古人的意思今人参悟不透,但从撒播下来的姓名便知露台山自古就是不寻常之所。

露台有茶,是中华茶道的重要来源,撒播日本,构成后来的日本茶道;

露台有药,名为乌药,是闻名的“长生不老药”;

露台有佛,是第一个汉传释教宗派露台宗的发源地;

露台有道,道教南宗正统发源于此;

露台有僧,济公大和尚名震全国,老家露台;

露台有仙,和合二仙文明孕育之所,寒山、拾得谁人不晓?

汉代葛玄在露台山采药炼灵药,王羲之在露台山求法于白云道长,和露台有关的名人多得不寻常。当然不寻常,不然闻名的徐霞客才不会一连三次来到这儿,写下两篇文章,《徐霞客行记》里第一篇就是《游露台山日记》。

1400年风雨国清寺

声名赫赫的国清寺,始于隋代。国清寺建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创立者为智者大师。大师生平造寺36所,入灭(圆寂)后,晋王——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依其遗愿在露台山另行创立佛刹,定名“国清寺”。这姓名一叫就是1400多年。

千年前史,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从唐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毁于兵火,摧于风暴,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到20世纪60年代动乱时期,国清寺又一次被毁,直到1973年,周恩来总理命令敦促在两年完结国清寺修正,并拨款30万元,从北京调运很多宝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1984年从头复办了露台宗梵学研讨社(现在的露台山梵学院),国清寺复又光辉。

走到木鱼山下,便近国清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溪流,溪流盘一片农田朝气蓬勃,远可见隋塔。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修建,此塔六面九级,高近60米,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内有《法华经》石刻碑和线刻佛像石碑,现已移入国清寺内三圣殿的东西厢房,镶嵌在墙上加以维护。

隋塔不遠处,有过街式的亭子名为寒拾亭,是为了留念唐代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别离题写“五峰佳境”和“万松源处”。拾得亭畔,红花绿树,小桥流水,美得像幅画。

见绿树黄墙,上写“隋代古刹”4个大字的照壁,就是国清寺到了。寺前有一石拱桥,叫“丰干桥”,是留念丰干禅师而命名。前史上的丰干禅师与寒山、拾得二僧并成为“国清三隐”。听说名僧拾得就是丰干禅师在赤城山下“拾得”的。丰干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宋高僧传》或有记载。

走过丰干桥,绕过照壁,才见国清寺门。寺门向东开,藏在浓荫绿柳中,茂林修竹间,不绕过照壁是看不见的。古寺黄墙斑斓,颜色温文不失庄重,在参天古木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清净幽静。看门僧消瘦高挑,低眉垂目,谦逊有礼,颇有古寺风仪。

远见国清寺三字,便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映入眼帘。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清代宝贵文物,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时任我国释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从北京选送过来。

寺内香火鼎盛,游客很多,却不觉喧哗。寺内有古树很多,两株唐代香樟已逾千年,中有隋梅一株,更为宝贵。

寺院是礼佛的场所,是一处与尘世相对阻隔、能纯真心灵的场所。尘俗中人剃度落发进入其间,依照释教的办法日子与修行,关于真心学佛者,那是他们抱负的精力乐土。

鸣鹤观的紫凝易筋经

桐柏宫是道教思维会聚之所。前史上闻名的“露台道藏”乃是全国两大道藏之一,宋代编修道藏,露台道藏就有一千多卷。

元末明初时,很多难民拥进桐柏宫,发作火灾,宫观燃烧殆尽。清雍正时复建,帝立“清雍正御笔崇道观碑”,赐书“万法圆通”殿额,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又为其置600亩田,重开道场,香火旺盛,道徒聚集,兴极一时。到民国时期,又有童颜鹤发,仙风潇洒,人称“伍大师”的伍止渊道长,授课传道,治病救人,受乡邻恩戴,更令桐柏宫声名远扬。

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全真派高道谢希纯将宫内法物、经卷、石像等文物移往鸣鹤观。

当然要去鸣鹤观。玉泉峰下的鸣鹤观,旧名仙坛院,又称王乔仙坛,公元239年,高道葛玄为祭祀王乔而在玉泉峰上建起了这座道观,现修建为光绪年复建。20世纪60年代后,小小的鸣鹤观承载起传承我国道教南宗法脉的重担。

进到鸣鹤观,不大,但风光美丽,是清净之所。观内见长发、素衣、布鞋的一位先生在带徒弟练功。他们练的是紫凝易筋经,是桐柏宫的养身功法。

素衣的先生叫王嗣崇,是紫凝易筋经的传人。抻筋拉骨是一件看起来简略,实则困难的事。同去的同伴和王道长请教,想学几个简略的招式缓解工作带来的肩背酸痛,几分钟就被拉抻的呲牙咧嘴,纷繁败下阵来。

听说《易筋经》是明代露台紫凝道人宗衡于明天启四年(1642年)编著。依照桐柏宫张道长的说法,易筋经是集道家的摄生大成的修行办法。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道教的极致寻求是脱离逝世,羽化升仙。虽然今人在这个工业、科技大发展的年代练武术,没有这个寻求,但强身健体,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活跃的日子态度。

南宋闻名全国的“尖锐哥”

济公俗称姓李。用现在的说法,他是八百多年前闻名全国的“尖锐哥”,一线“网红”。

南宋的时分,济公还仅仅一凡僧,而像很多前史人物相同,在民间撒播的时分被赋予了奇特的颜色,到了清代,就演绎成了三头六臂的罗汉,然后成了话本、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评书艺术的宠儿。

传说“济公宿世为西天的金身降龙罗汉,转世投胎到京营节度使李茂春家,原名李修缘,十八岁时双亲继丧,后在杭州灵隐寺落发,拜高僧远瞎堂为师,法号道济”。传说至少说对了几件事——李茂春是他爹、在灵隐寺出了家、法叫喊道济。

济公的确叫李修缘,浙江台州人,露台人李茂春的儿子,是其时露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听说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代代信佛,李修缘这个姓名是国清寺方丈给起的,家门可谓佛缘深甚。

实在的济公有两大亮点:拿手诗文,医术高超。别的还有点微胖,当然我是看画像得出的定论,济公新居的人信誓旦旦告诉我,济公就这个姿态,似乎自己见过一般,也是心爱。南怀瑾曾点评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我们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差劲。”——能治病,会写诗,换个文词儿就是才华横溢,乐善好施,偏巧济公尽管是方外大德,却又喝酒食肉,在杭州一喝成名。杭州是什么当地,那是彼时可谓全世界最富贵的都市,说甩欧罗巴几条街都不过。文人会聚,还净是一线作家,团体炒红一个故事一个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济公就红了。一红就是八百多年。

《济公传》中说,宋嘉定二年,陆游写“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道济和尚在虎跑寺坐化,寿六十又二。

济公大和尚红了这么多年,是因为老百姓喜爱他。他比任何一个传奇的高僧都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你我皆俗人,都能从济公身上看到与本身共通的人道。

相关资讯
最新新闻
关闭